更新时间:2024-06-01 12:20
1975年、1994年在广州市文化局大院内试掘和钻探,发现3个秦代造船台,由南而北平行排列。在造船工场遗址上覆盖一层红黄色山岗土,其上有一段露出长约20、宽2.25米,作东北—西南走向的南越国宫署走道。
1988年10月,在中山五路新大新公司大楼工地清理出用砖铺砌地板的南越国大型建筑遗址。
1995年7月,广州市电信局在忠佑大街兴建25层的综合大楼,在1800平方米的施工范围内机械作业,挖去地表以下4米许,并在此纵横排列68个桩井,井径1.8米,井心间距4米。在地盘的东北部发现包含大量青釉瓷器的晋、南朝文化层,再往下又挖出南越国时期的板瓦、筒瓦、“万岁”瓦当,以及铺石地板。于是大楼基础工程局部停工,由考古部门进行抢救发掘。7月底至8月底,在地盘的中部偏东北布4个8×8米的探方,后来在两处的南面各开一个6米×8米的扩方,发掘面积352平方米。10月至12月,为了进一步探清石砌建筑的结构,在上述4个探方的西、南、东部开8个不规则的探方,面积330平方米。两个阶段的发掘面积共682平方米。
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察论证,确认石砌蓄水池为南越国宫署的重要遗迹,省、市政府决定石池遗址原地保存。随后,建设单位提出主体建筑西移的方案,因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石池以西30米处原清代儒良书院的地方进行发掘。于当年8月至11月开挖2个8×6米的探方,发掘面积共108平方米。
1997年7月中旬动工,至1998年1月底结束,共布探方46个,实际发掘面积3370平方米。
2000年2月15日至5月25日在儿童公园内东侧原电动木马附近进行布方。
2006年6月10日,南越国宫署遗址正式开放。
已先后发现了三处南汉国宫殿遗迹,按顺序编号为一号、二号和三号宫殿。考古发掘发现南汉王宫遗址有东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个磉墩(宫殿的柱基),每个磉墩边长近3米。据此可确定宫殿的进深为三间。发掘现场的殿基南面是殿前广场,其东侧有一宽6.1米的登殿台阶。北面为庭院,地面铺花纹砖,庭院东南有一台阶踏步通向东回廊。东回廊宽14米,进深三间,廊内地面和柱础石保存较为完好,殿基东侧南面有门与东廊相通。专家分析,这座宫殿在当年一定是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东回廊地面是两种不同的地台砖,上层砖呈长方形,规格为20厘米~30厘米,底下一层呈正方形,每个边长40厘米。专家分析,上下不同规格的地台砖,说明南汉王朝统治的55年期间,回廊地面也经过了几次修整。
在地下3~5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80多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东部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可能是赵佗喜食龟鳖,寓意长寿百岁。西部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发现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苑当时有种植水果和花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水渠由东北而南,再曲折向西,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历朝文化遗存层层叠压,是秦汉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会、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署的所在地。自1995年以来在此共发现500多口水井,年代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
综述
南越国宫署遗址清理出从秦汉至明清12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4800多处,出土各类文物小件约42000多件,陶瓷片约23000多筐,还有近数万件的砖、石建筑材料和构件。
“万岁”瓦当。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万岁”瓦当在宫殿檐口有遮朽功能,以夹砂灰陶制作,质地坚硬,当面无界格,文字外绕两道弦纹,窄边轮,边缘比当面文字略高,当径17.6—15.5、厚1.2—0.6厘米。“万岁”瓦当表面或残留有朱砂痕迹,或施较薄的青釉。
中国第一大砖
大方砖基本完整,灰白色,体型大而且厚重,砖正面戳有等距离的圆孔。经过测量,砖的边长接近95厘米,厚约16厘米,重达150公斤。
石刻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纹铺砌的石板上均发现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头的一块石板上有一秦隶“蕃”字,长25厘米、宽19厘米。蕃即番禺的简称,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证。
木简
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木简。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遗址的一口井内清理出100多枚南越国木简。木简均为木质,其中完整的木简全长25厘米、宽1.7-2.4厘米、厚0.1-0.2厘米。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
2010年9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出版,该书内容包括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两千年、广州古代水井四方面的馆藏、考古挖掘内容。
2018年12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钱币选录》出版,该图录收录南越王宫博物馆遗址内出土的钱币200余件,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通过不同朝代钱币的展示,反映广州城市建设的脉络。
2021年11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选录》出版,该书是南越王宫署出土瓦当的图录,系统展示了南越王宫博物馆近些年出土瓦当的风貌,时代从跨越秦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持续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南越国御苑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遗迹,是岭南园林的源头。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汉代宫署园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
南越国宫署遗址揭露出的南越国时期的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宫苑实例,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古代广州城)、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艺史有极重要的价值,也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部分遗迹遗物反映了秦汉以来岭南地区与海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如遗址出土的青釉瓦、青灰色胎质大砖上的釉为中国罕见的钠钾碱釉,与东南亚地区的钠钙玻璃成分相同,佐证了南越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往来交流。
南越国宫署遗址见证了广州作为重要的跨板块节点,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日起,历经多个时期的海外商贸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与繁荣的历程。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西汉南越国、唐五代、宋代文化层出土了包含海外文化因素的遗迹遗物,是广州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2200多年发展历程的见证,多个历史时期具海外文化因素的遗物也是海上交通贸易的直接物证。
南越国宫署遗址包含了多个层次的考古遗址和大量来自汉、金、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中华民国等朝代的丧葬用品,这样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
南越国御苑遗址是迄今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御苑实例,是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岭南园林的源头。它的发现和保护对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特别是中国秦汉时期的园林,价值重大。御苑遗址的发现,首次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园林实体。从遗址已揭出的方池、弯月池、曲渠、平桥、步石、明沟暗渠的排水系统以及出土的龟鳖残骸、酸枣、植物叶片和果实等遗存、遗物中,可以窥见秦汉造园的基本要素以及岭南水乡的地方特色,是研究中国秦汉时期造园思想、园林设计、造园技术等方面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1995年,南越国官署御苑遗迹入选“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6年11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旧仓巷西边线;南至中山四路南侧的规划道路红线;西至昌兴街东边线一线;北至南越王宫博物馆用地范围北界一线及凌霄里。建设控制地带:东边界为保护范围东边界外扩至仓边路西侧的道路红线;南边界为保护范围南界外扩40—60米,沿控规地块边界或现状建筑边界;西边界为保护范围西界外扩至大马站路东侧道路红线—广大路东侧道路红线—广仁路西侧道路红线;北边界为保护范围北界外扩至越华路南侧道路红线。
1997年,南越国官署御苑遗迹入选“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8年7月28日,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通告》,公布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纳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控制范围暂定为东起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城隍庙和长胜里以西;南至中山四路规划路北边线;西至北京路东边线;北至梯云里、儿童公园后墙和省财政厅以南地段,总面积为4.8万平方米。
2007年12月4日,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南越国遗迹保护规定》,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列入。
2008年3月28日,南越国宫署遗址作为南越国遗址的一部分,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2011年10月5日,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2012世界遗址观察名单”。
2016年8月,南越国宫署遗址遗作为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同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2021年10月12日,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1年10月18日,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包含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2月23日,西汉南越国遗迹(包含南越国宫署遗址)入选广州考古十大重要发现。
2022年4月,南越国宫署、南汉宫殿和水井遗迹本体保护工程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74号。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开放时间是周二至周日09:30—16:30,逢周一闭馆。
公交:10路、183路、190路、1路、219路、236路、3路、541路、544路、66石湖班车、66路、B8路等
地铁:1号线(农讲所D/A出口,公园前F/D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