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5 16:51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始建于 1906 年,是全国最早的师范附小之一,由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偕其兄捐资兴建。
1906年3月2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本着“父实业、母教育”和“民智兮国牢”的思想,偕其兄张詧捐赠私资,购城中柳家巷陈氏旧宅葺为校舍,兴办“女学”,定名为“通州公立女子学校” 。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聘请“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后裔范姚蕴素为校长。首批学生35人,分为高等、初等两级。是年11月,张氏兄弟改“女子学校”为“女子师范学校”,另外招生,而初高两等作为附属小学(简称“女师附小”)。这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附小之一。
1909年,由于入学女子较多,旧校舍不敷应用,张氏兄弟又募捐筹款,购买市河岸建于明代的蓟辽总督顾养谦珠媚园遗址上的王氏楼房,以及周围民房,改建为新校舍,即为现学校校址。次年8月师生迁入上课。“公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和“公立通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同一校门出入,女师学生即在附小实习。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通县议会议定拨款给附小,学校亦改称为“县立通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1914年6月,由张詧妻杨夫人捐资在校区东部开办幼稚园,主任为杨素明。1015年1月,女师专设分管附小工作的主事。第一任主事为叶婧。1922年,女子师范学校迁出,市河岸校舍便由附小单独使用。其后,学校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开始在初小阶段兼收男女生。学生来自周围各县,大部分学生寄宿。对个别有残疾的学生,也予照顾入学。1924年,女师为研究农村小学教育,还于城北设“南通县立通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北土山分校” 。1939年8月,伪教育局在学校南半部分校舍办起“县立市河岸初级小学校”。1942年,校舍重加修缮,南厢改建为大礼堂,南通中学高中普通科(女生班)、女师迁来上课,南半部分仍为小学部,改称“南通县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学校高年级也男女兼收,幼稚班也得以恢复。1946年2月,学校接收“江苏省立南通实验小学”为“南通县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第二部”。 1947年女师全部迁回段家坝校舍。同年,重修珠媚园内荷花池东侧的茅亭,以纪念学校四十校庆。
1949年2月,南通解放后,市教育局决定将学校本部、二部(南通实验小学)改为两校,二部独立办学,本部称南通女子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聘书,聘校长缪镜心为南通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校内团、队、工会各种组织先后建立。1952年,校名改为“苏北南通女师第一附属小学”,直属南通专署领导。当年专署文教处拨款兴修校舍,并购置了教具、图书、运动器械和生活设施,为老师教学和生活、学生学习和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1953年下半年,私立东北营小学并入,后又划出。1954年下半年,幼稚班扩为幼儿园。1955年,学校正式开办附属幼儿园,园长为尤敏强,1963-1966黄云继任园长。1958年上半年,女师并入南通师范,学校也因此更名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1961年,学校建立了党小组,与行政、工会、团支部俱隶属南通师范。1966年划归市城工局领导。1970年,教工幼儿园并入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为沈淑清(1966-1978)。1978年,王容芳接任园长,1995年退休,朱秀芬继任。1979年学校建立了党支部(2003年6月成立了党总支)。1980年建立了民进支部。1985年学校又划归南通师范和市教育局领导,2001年划归崇川区教育体育局领导。1998年学校创办国有民办的崇川小学(2004年秋,租用郭里园小学校舍办学)。
至1949年,学校占地面积为14207平方米,建有四合院式两层教学楼,一个大礼堂,以及荷花池和茅亭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建筑物被拆除或填平,另外新建两排两层教学楼。
1985年,学校建成镜心楼,1993年,拆迁教工宿舍,扩建操场,建成童话楼。
1999年8月学校第一期工程教学综合楼竣工。2000年建成镜亭,2001年在崇川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开始实施第二期工程,向东部征地,使占地面积扩大为24897平方米,至2006年初,2000年建成镜亭,第二期工程中的教学楼、科学艺术宫、体育馆等先后落成,学校建筑总面积为27100平方米。
学校现占地44 亩,建筑面积 22000 平方米,现学校共86个班,学生5055人,教职员工为206人。
学校以“人本思想”为办学根本,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始终走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积极支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展全国教育规划“八五”至“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与实验,创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影响的情境教育思想。学校将其融于学校各项工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出整洁美丽的校园情境,和谐相融的人际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积极实施富有原创性的主题性大单元课程、学科情境课程和野外情境课程,使真正的高品质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促进了全体学生素质和谐、健康、全面发展。情境教育已成为全国公认的影响最大的当代素质教育模式之一,并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以“人本思想”为办学根本,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始终走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积极支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展全国教育规划“八五”至“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与实验,创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影响的情境教育思想。学校将其融于学校各项工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创设出整洁美丽的校园情境,和谐相融的人际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积极实施富有原创性的主题性大单元课程、学科情境课程和野外情境课程,使真正的高品质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世界,促进了全体学生素质和谐、健康、全面发展。情境教育已成为全国公认的影响最大的当代素质教育模式之一,并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以“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为办学方针,以“科研兴校”为办学战略,与时俱进,始终把握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积极为教师发展创造优越条件,搭建成才平台。学校现有特级教师 4 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 4 人,骨干教师 23 人。
学校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社会的称赞。学校成为省首批实验小学,省首批国际汉语推广基地,先后获全国少儿工作先进集体、省市文明单位、省市模范学校、省三八红旗集体、省师资培训先进学校等光荣称号,被誉为教育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930年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学校积极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进步倾向。每日晨会,学生齐唱晨会歌,歌词是: “我们的国家,被人家欺压,快救它,快救它!读书要用心,志气要高大,养成实力复兴中华,爱护我们的国家……”然后由教师谈论时事,讲述历史,教育学生认清民族的敌人,激励学生为复兴中华而刻苦学习。1938年3月17日,日本军国主义侵占南通城,学校时任主事邢德文等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将档案、财物寄存于工友家中才离校。学校于此停办,部分房屋被烧毁,设备被洗动一空。
在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师生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和自由,开展了一系列斗争。1946年3月,进步的文艺晚会经常在本部举行。17日,南通文艺协会在本部召开成立大会。18日,欢迎“军事调查处”执行小组的文协队伍,在本部集中出发。19日,南通文艺协会在本部举行了茶话会,新华社记者吴青和樊发源向聚集在学校大操场千余名青年作了简短演说。反动当局残酷镇压这一革命行动,杀害了许多文艺青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南通惨案。面对白色恐怖,不少教师仍坚持斗争。当时中共南通城市工作委员会学委书记屈元(曾是学校的代课教师)和教师王一林(市学委委员)、王婉兰、潘月泉、潘舜新(皆为中共党员),团结本校和其它学校教师,先后为保障职业、反对当局克扣学生尊师献金、索取欠薪和辅助费、提高生活津贴,抵制“戡乱大单元”教学和“染色政策”,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教师不仅在经济上稍有改善,而且提高了觉悟,加强了校内和校际间教师的联系和团结,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教师中的影响。1949年寒假,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学校进步教师参加了护校斗争,使学校设施免受损失。解放后,学校坚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始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节时,学校都会邀请“三·一八”惨案的烈士钱素凡夫人孙术来校向学生讲述史实。开展祭扫活动,缅怀先烈,继承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