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故城

更新时间:2024-10-30 09:40

南顿故城,又名“鬼修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东风行政村内,是一处大型的历经夏、商、汉时期历史文物群。

历史沿革

据民国《项城县志》引《地理志》云:“汝南郡南顿县故顿子国”。又引《括地志》云:“陈州南顿县,故顿子国”。应劲云:“古顿子国,姬姓也,逼于陈州后南徙,故日南顿也。”顿子国分北顿子国和南顿子国,北顿在商水县境内,为周初所封,春秋诸国相互兼并时被迫南迁建立新都,称南顿。《史记》所载“昭王十六年孔子相鲁,二十年楚灭顿、灭胡”,就是灭的北顿。秦并天下,两顿皆废。汉初置南顿县。

197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南顿故城北城墙,经采集标本,解剖城墙,确认南顿故城遗址下是一处夏商文化遗址,南顿故城残垣即是西周分封的顿子国故城。同年,调查光武台遗址,经采集标本,确认光武台遗址就是《后汉书》记载的光武台。

1978~1979年,根据群众报告,项城砖瓦厂取土挖掉几十座汉墓以及蛤蟆寨村民在村边取土挖掉十数座砖券墓,确认是南顿两汉置县时期的市民墓地。

1983年,漯阜铁路穿越该墓群,周口地区文化局组织钻探发掘,在沿线两公里内发掘汉代土坑、砖券墓300余座,进一步确认为南顿两汉置县时期的市民公共墓地。

1995年,项城市一建筑工地进行文物钻探,发现70余座春秋土坑墓,其中发掘几座出土有青铜剑、青铜匕等文物,确认墓群南部为顿子国公共墓地;墓群中、北部为南顿两汉置县时期的市民公共墓地。

遗址特点

综述

南顿故城是一处大型的历史文物群,含有南顿夏商时代遗址、南顿故城遗址、南顿故城旧城墙、南顿故城古墓群、光武台遗址、光武庙建筑等历史遗迹和文物。遗址时代跨越度大,从夏商时期延续至东汉末年。

南顿故城遗址与旧城墙

南顿故城城址东临新运河,南临谷水,城内南半部为司老街和崔街村。城垣因久经洪水冲刷和人为破环,东、南、西三面已夷为平地,唯北墙仅存1段,长251米,最高处7米,最宽处10米。从城墙断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内含有深裆鬲足、细绳纹残陶片、夹砂灰陶鼎(足部)、蚌、镰等遗物;中层有清晰的夯土层,厚7~15厘米不等,内含有深浅裆鬲足、粗细绳纹残陶片、兽骨等物;上层(包括东起40米的城墙)内含大量的粗绳纹板瓦片。

南顿故城遗址印证了《春秋左传注》诸多文献记载“顿,南徙,故曰‘南顿’”的真实性。

南顿夏商时代遗址

南顿故城旧城墙底层为夏商时代遗址,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墙大多被当地农民削高平凹除掉,现存北城墙一部分。夏商时代遗址印证了西周王室为震慑这里商民旧族封姬姓子孙于这里建立顿子国的文献史料。

光武台遗址与光武庙建筑

南顿故城旧城墙的对面,就是光武台遗址,遗址高出地面3米左右,除了现有的光武庙等两处庙宇外,几座正在建设的庙宇气势恢宏。光武台遗址及所属庙宇建筑与《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九年,光武幸南阳进幸南顿,县舍置酒大会,复南顿二年田租”正相符。

南顿故城古墓群

南顿故城古墓群,1977年以来,出土三、四百座春秋、汉代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该墓群跨年度千余年,大量周代土坑墓和秦、西汉、新莽、东汉各时代砖券墓埋于地下。

文物遗存

南顿故城下层出土有商周时代的粗绳纹陶片和浅档陶残片,上层出土有汉代粗绳纹板瓦、筒瓦和红陶罐残片。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光武台的来历有一个缘由,汉光武帝刘秀生于济阳(原籍湖北枣阳,父刘钦任济阳县令),其父刘钦后迁南顿任县令,刘秀从此被视为南顿人。王莽新政,民乱四起,光武帝以“复兴汉室”举兵,布衣掘起,开创了东汉大业。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巡视南阳进幸南顿,南顿县令热情款待,恳求光武帝免南顿田租,光武帝答允免去两年,顿民举城欢庆,烟花礼炮,载歌载舞,民聚而不散,争观皇帝容颜。无奈,县衙令民众筑台用来讲话,以驱散万民,故于土墙北侧建光武台。

研究价值

南顿故城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研究价值。南顿故城,从周封建都至东汉末年历代复筑,科学解剖城墙及城池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城池设施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南顿夏商遗址叠压在南顿故城遗址下,保存较好,对研究夏商文化是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南顿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顿故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东风行政村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顿故城,路程约4.9千米,用时约13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