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4 22:13
1751年一个神父在好望角发现了它,在他的星表中列为Lacaille I.6。梅西叶发现并为它编号是在1781年。
直到本世纪初,天文学家才弄清楚M83和银河很像,是个界于正常旋涡星系与棒旋星系之间的一种星系(哈勃分类SAB(s)c型),而不是一团雾蒙蒙的云气。
M83是它所在的星系团很显眼的成员,这个星系团的成员包括半人马座A和NGC 5253,这些星系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约有1500万光年。
天文学家已经在M83找到六颗超新星,M83有是著名的星爆星系,悬臂上有大量的恒星诞生区,种种迹象表明m83仍处于活动期。最近天文学家又在M83的核心区,发现了一个双层的拱核环,它的成因仍然是个谜。
M83看起来非常壮阔,精细壮丽的漩涡臂更为它添了分动人的气质,那些纠结在旋臂处的红/蓝结吸引了无数观测者的视线。红结所在之处弥漫着许多气态的星云,那里是恒星的出生地,这些新生的小星用它们炽热的光照亮了整个星云。蓝结所在的区域则是刚形成不久的年轻星族们的聚集地(形成于几百万或几千万年前)。与其相比,旋臂与旋臂间的恒星分布则要稀疏很多。暗尘带在盘面处沿旋涡结构延伸,到达直径20″的星云中心区域。这些星云由老年黄星星族组成(老黄星族占据了星云中心的大多数,并试图发展到棒状结构区域),并向外辐射出强烈的发射线。
M83是梅西耶星表中观测到超新星数目最多的星系--5或者6颗超新星,它们分别是:
1923A,星等14,Lowell天文台C.O. Lampland发现。
1945B,星等14.2,爆发于1945年7月13日。1990年W. Liller在南非布隆方丹的哈佛观测站拍摄到它的图片。
1950B,最大星等14.5,由 G. Haro发现。
1957D,星等15.0,1957年12月13日由H.S. Gates发现,位于星星系东北方向3'处。
1968L,星等11-12,I型超新星,由南非布勒陀利亚业余天文爱好者Jack C. Bennett在寻找彗星时目视发现,位于星系前方5″处。
1983N,爆发于1983年7月3日,星等达到12.5等。
在很长时间内, M83 都是发现超新星数目最多的星系,不过最近 NGC 6946也达到了同样的数目:6颗。如果1945B是观测失误的话。
M83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巨大的中心棒,该棒限制了漩涡结构的径向范围。旋臂开始于棒的一段,然后慢慢减弱直到接近完整的一圈,正如密度波理论所预期的那样。
棒本身是产生并维持漩涡密度波的最有可能源头。
棒在紫外波段探测不到,说明棒并不是一个近期恒星形成的地方,尽管棒中有气体存在。
M83的螺旋结构十分清晰,William Lassell将其描述为“三岔螺旋”。
M83是第一个在本星系群之外找到的星系,梅西耶于1781年2月17日将其编入梅西耶星表。在他巴黎中北部的住所方向上(北纬49度),M83是一个很难被观测到的目标,他在描述中写道:“需要集中最大的注意力才能看到” 。现代的天文学家也证实,对于梅西耶来说,在德国南部的观测角度上这确实是一次艰巨的观测任务。由于其观测难度,早期的北半球星表差点忽视了这个异常明亮的星系(Becvar曾估计它的星等仅为10.1等)。19世纪早期,澳大利亚的James Dunlop曾观测到M83,并收入他的星表编号为No.628。
M83是南部夜空中的尤物,其观测入手点应该为长蛇座γ或者长蛇座Pi:对于长蛇座γ(星等3.00等,光谱型G5III)可采用星桥法寻找,M83位于其偏东6.5度偏西3度15分(RA,19 min);对于长蛇座Pi(星等3.27等,光谱型K2III)来说,M83位于偏南3度15分偏西6度20分处。根据星等在5-7等星系的星象迹线,可以在M83东北方30分处找到一各星等为5.83的黄星(光谱型F6)和一个星等为7的白星(光谱型A5V)。长蛇γ星桥法还可以找到星等为10.2 的椭圆星系NGC 5061 (H 1.138)。
南半球或北半球偏南的观测者可以很轻松的从人马座定位到M83,它处在指向人马座方向的长蛇座外围的偏北区域上。从人马座Iota到人马座Theta,在其头部处,可以找到星等在4-5等间的星体--人马座i, h and k ,这三颗星梅西耶都曾提到还有g,也即1 i Cen, 2 g Cen, 3 k Cen, 和 4 h Cen. 人马座g和i恰好指向M83(比长蛇座γ稍远);比人马座i更远,接近两倍人马座g距离的地方是M83的伴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