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更新时间:2023-11-28 18:33

博斯普鲁斯大桥(Boğaziçi Köprüsü)通常指1968年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建造的悬索桥,该桥又名欧亚大桥,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于1973年10月正式通车,是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并连结亚洲与欧洲两大陆的跨海大桥

历史发展

1968年,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大桥开始修建,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

1973年10月30日,第一座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通车,全长1560米,跨越海峡水面1074米,桥身离海面64米,各种类型的船只都可以通过,是欧洲第1大吊桥,世界第4大吊桥。两个桥塔有165米高,连着两根58厘米粗的钢索,这钢索是用11300根五毫米的钢丝拧成的。除两头的钢架外,大桥中间没有桥墩,整个桥身就吊在两根钢索上。

从此,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关口,并连接欧亚两大洲。它将被海峡分割的城市联在了一起,也把欧亚两大洲连结在一起。

1985年12月4日,土耳其政府和日本、意大利三国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峡大桥。位于第一座大桥的北面约5公里处。大桥总长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为1090米,比第一座大桥长17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桥。桥身高出海面64米,任何远洋巨轮均可自由航行。桥面宽39.4米,可平行通过8辆汽车,比第一座大桥宽出两个车道。整座大桥没有一个桥墩,由两岸高达107米的两座桥塔用两根粗达77厘米的钢索牵引制成。每根钢索重9500吨,由16128根粗5.38毫米的钢丝拧成。清晰地显示出这里荟集了东西方各种文明。

1988年,第二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大桥通车。

2016年8月26日,第三座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通车,连接其欧亚两端的交通更为便捷。

建造过程

1973年10月30日,举世闻名的连接欧亚两洲的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正式建成。大桥长1560米,宽33米,桥面可以并排行驶六辆汽车。这是一座吊桥,海峡两岸每边有一个“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西岸的桥塔重6万吨,东岸的桥塔重五万吨。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的桥塔就会向里倾斜86厘米,东岸的桥塔会向里倾斜90厘米。

大桥的桥面离海面64米,各种大型船只都可以在桥下通行无阻。博斯普鲁斯海峡在土耳其境内,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从中切开一分为二。伊斯坦布尔是游览胜地,欧、亚两洲的分界线。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2.4公里,最窄处只有708米,最深处为80米,最浅处27.5米,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两岸悬崖陡壁,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大桥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把这座城市连成一个整体。

到了80年代初期,随着土耳其城市现代化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一座大桥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政府开始兴建第二座海峡大桥。新建的大桥横跨在海峡欧洲部分的希沙吕斯蒂与亚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间,位于第一座大桥的北面约5公里处。命名为法蒂赫大桥,于1988年投入使用,在长度和荷重量等方面都优于老桥,水面部分长1090米,宽39.4米,比第一座大桥长16米、宽6.4米,可并行8辆汽车。桥高仍为64米,可通行任何巨型船只。整座大桥没有一个桥墩,由两岸高达107米的两座桥塔用两根粗达77厘米的钢索牵引制成。每根钢索重9500吨,由16128根粗5.38毫米的钢丝拧成。从远处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蔚为壮观。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伊斯坦布尔最初的老城区就建在西岸金角湾南部的岬角上,如今还保留着历代修整的城墙。市内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阁林立,寺塔如云,而宽敞笔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独立大道两旁却高楼簇起,树木成荫,清晰地显示出这里荟集了东西方各种文化。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海峡大桥和两岸灯火通明,水面熠熠泛着银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横跨海峡的两座大吊桥与亚、欧两边的高速公路相连,人们驱车从亚洲出发,穿越大桥,沿着宽阔的高速公路,可以直达欧洲各国,开阔壮丽的大桥,纵横交错的公路,上下回环的立交桥,组成了一幅雄伟的海峡交通图。

桥梁结构

大桥全长1560米,造型独特,两座塔桥之间跨越海峡水面部分的桥长1074米,桥宽39米,高出海面64米。桥的两头各有一呈“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是欧洲第1大吊桥,也是世界上第4大吊桥。

大桥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是欧洲。桥面可以并排行驶 6 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桥塔就要向里倾斜 86 厘米,东岸桥塔则倾斜 90 厘米。如果碰上海面上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二米。不过,这些都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必为之恐惧。这座桥上规定只行驶汽车,不准行人步行通过。大桥的桥面离海面64米,各种大型船只都可以在桥下通行无阻。

海峡情况

博斯普鲁斯海峡在土耳其境内,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从中切开,一分为二。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横跨海峡,把这座城市连成一个整体。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是土耳其的战略要地,游览胜地,欧、亚两洲的分界。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公里,最宽处为3.6公里(一说2.4公里),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一说8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博斯普鲁斯在希腊语中是“牛渡”之意。传说古希腊万神之王宙斯,曾变成一头雄壮的神牛,驮着一位美丽的人间公主,从这条波涛汹涌的海峡游到对岸。海峡因此而得名。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由于两洲各国间的商贸等各种交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军队西侵欧洲时,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了一座浮桥。东罗马帝国时期十字军东征时,曾乘船渡过这里,直逼耶路撒冷。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后制定了通过海峡的商船和军舰的管理条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英、法等国曾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如果它们在战争中取胜,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大片土地,以及这两个海峡之间的马尔马拉海中的岛屿将归俄国。交换条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舰可以自由通过海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列宁宣布废除这一秘密条约。如今,海峡两岸的土地主权均属土耳其。通过这个海峡的船只,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罗签订的《关于海峡制度公约》的规定行驶。在海峡南端的最窄处,飞架着世界第四大吊桥、欧洲第一大吊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它气势雄伟,横跨在海峡西岸的奥尔塔科伊和东岸的贝伊勒尔之间,连接着欧、亚大陆。大桥于1970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整座桥长1560米,桥面宽33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桥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两端引桥分别为255米和231米。桥的两端各有一呈“门”字形的高达165米的桥塔,位于东岸的重5万吨,西岸的重6万吨,桥塔的牵引力达15400吨。大桥水中没有桥墩,整个桥身以两根巨大的钢索牵引,支撑着整个桥面,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整座大桥宛若一条长虹飞架在海峡两岸,沟通了欧亚两洲的交通和运输,方便了两洲人民间的交流。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中央有从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水底下则有从马尔马拉海流回黑海的逆流。鱼群季节性地随水流往来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使得这一带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峡两岸分属欧亚两洲,但景色十分相似。草地、树丛,片片翠绿;高楼、小屋,点点朱红。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巍峨王宫,傍水耸立,古堡残垣,矗立岸边。在海峡的中段,两岸各有一个14-15世纪的古堡,像一对威武的雄狮,昂首挺立。海峡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相映成辉,博斯普鲁斯海峡已成为土耳其的著名旅游景区之一。

民俗风情

土耳其人尚武。人们称土耳其为“尚武之国”,“武士重武,不重食”。在土耳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大都是希腊人和以色列人,土耳其人自认为是欧洲人,商场买东西应注意不要以同为亚洲人的态度去行事。

土耳其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禁忌紫色和黄色,因为黄色标志着死亡。在土耳其应慎用绿三角,绿三角是免费用品的标志。他们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忌用花色,因为民间一向认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欢吃牛、羊肉,喜欢骆驼。禁忌吃猪肉,及把猪、猫、熊猫作图案。按当地的习惯,到乡下时,有时必须脱鞋才可进入房子。

土耳其人有时也请客人到家里做客,他们通常是在饭馆里招待客人,轻松愉快地吃顿晚餐。如果你被邀请到家里吃饭,可以带上一束鲜花,一些糖果或点心做为礼物,主人会喝酒的话,也可以带上一瓶酒。土耳其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切记,进入伊斯兰教寺院时务必脱鞋。

周边景点

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位于圣索菲亚教堂对面,由SultanAhmet兴建,由于寺的内墙铺满了蓝色的砖块,故得名,寺外共有六座拜望塔,由于拜望塔的数量与圣城麦加的清真寺一样,惹起阿拉伯人的不满,认为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城之首,不能与蓝色清真寺相提并论,最后决定在圣城麦加的伊斯兰教寺前多建一座拜望塔,以示其超然的地位。寺内铺满了方地毯,部分内墙及窗子已经重新装修。

雅密斯神殿

雅密斯神殿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于从伊兹米尔南下至艾菲索的途中。雅密斯是艾菲索斯城的保护女神,罗马人称之为“月神”戴安娜。修尔卓考古博物馆收藏有雅密斯神像,女神服饰上布满动物和植物雕刻,最特别的是她胸前有众多排列整齐的乳房,象征着母亲对子民博爱的胸怀。雅密斯神殿最早建在艾菲索斯城中心,由于海水上涨迁往城外重建。传说神殿四周共有127根高耸圆柱,面积比雅典的帕特农神殿大四倍。数世纪以来,神殿遭敌人入侵而被摧毁,后来逐渐埋入沙土中。19世纪被人发现时,只寻得几根断柱。只剩下一根断柱和无数残破石头。雄伟变成眼前的一片荒芜,让人叹息不已。

贝尔加马遗迹

贝尔加马遗迹: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间,贝尔加马是一个繁华的希腊系王国,首都贝尔加马与埃及的亚历山大齐名,同为学术文艺的中心地。贝尔加马遗迹规模相当庞大,若想仔细参观至少需要一个月。这儿有一个在希腊本土都没有的可容纳二万人的大圆形剧场。历经两千数百年的风霜,剧场风化了不少,然而其内部的音响效果,仍震撼着前往参观的人。即使是坐在剧场最上面,舞台人物的面孔已不易识别,但却仍能清晰地听见舞台上的对话。古老的剧场已经风化,观剧的人早已朽烂,可古希腊的艺术之花却流传至今,依然娇艳的绽放。贝尔加马还有为数甚多的体育馆,神殿以及野外竞技场等,所有希腊化时代的遗迹,贝尔加马保存得最为完整。崩落的大理石柱与石块,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其表面却不曾长出青苔,象土耳其文明的根苗从来不曾腐烂。

相关新闻

2008年4月3日,北京2008年奥运火炬将传递至第二站――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孙国祥和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张志良将擎起火炬,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传递,让奥运圣火从亚洲“跑”向欧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