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2 08:35
博物,通晓众物之谓也。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 也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学科之一。
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具有物理学意义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相对立的.由于以统一研究生命现象的概念的加强为背景,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因此,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及至本世纪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了。
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词,也常以动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义广泛使用。
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在天文学上,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
在物理学方面,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的研究涉及到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等。
他还在数学领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说,达·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每一部门,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
达尔文
达尔文本人首先是个博物学家,他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生物变异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基础上的。在达尔文主义时期,接受自然选择学说的也主要是一部分追随达尔文研究生物变异和地理分布的博物学家。他们在野外亲眼看到了生物对环境的奇妙适应性,这是无法用随机的跃变或定向的直生说来解释的。对许多适应性现象,既可以用用进废退也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但是有某些适应性现象,则只有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才显得合理。
林奈
瑞典博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生于瑞典斯莫兰省的罗斯胡尔特村,1778年1月10日卒于乌普萨拉。
在荷兰时他将所著的《自然系统》一书的手稿,基本上是一个动、植、矿物的名素,其著名的“植物24纲系”即首次发表在这里。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虽属人为分类系统,与自然分类系统相距甚远,但因便于检索,故深受当时学界欢迎,他也由此声誉大振。
他的重要著作《植物种志》始作于1746年,历6年始告完,于1753年出版;该书奠定了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基础,首次对动物分类采用“双名法”,成为近代动物分类学的起点。
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6纲;界下设纲、目、属、种4个阶元(尚无“门”及“科”级阶元)。他一生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见分类学),而且鉴定并命名了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物种,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
约瑟夫·班克斯
约瑟夫·班克斯,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1768~1771年随同詹姆斯·库克作环球考察旅行,发现了许多植物新品种。
1778年起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直至去世。
班克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许多对外政策的推动者,如殖民澳大利亚、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大约有80种植物的名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班克斯曾积极帮助建立英国邱园,使之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植物中心。
托马斯·赫胥黎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1825年7月1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教师的家庭。自学考进了医学院。
1845年,赫胥黎在伦敦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毕业后,他曾作为随船的外科医生去澳大利亚旅行。赫胥黎酷爱博物学,并坚信只有事实才可以作为说明问题的证据。
1859年11月3日,达尔文的科学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在这场大论战中支持达尔文的人处于少数。为了有力地反击教会反动势力的围攻,捍卫进化论思想的纯洁性。
布封
布封(1707~1788)又译布丰,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
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
1730年,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这位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
1733年,进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布封观察、研究大地、山脉、河川和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开了现代地质学的先河。尤其在物种起源方面他倡导生物转变论,指出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的影响而变异,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
达尔文称他“是现代以科学 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第一人”(《物种起源》导言)。
郑樵
南宋史学家、博物学家郑樵。字渔仲,世称“夹先生”。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生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不应科举,居夹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余年刻苦学习,博通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方书。他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富于科学精神。
只要翻开自然科学史,无数博物学家的名字闪闪发光: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史》的作者普林尼,到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华莱士,从《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到多次来中国演讲的黑猩猩专家珍妮·古道尔,还有当前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威尔逊,他的《蚂蚁》曾夺得普利策奖,中国人熟悉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梭罗、利奥波德、卡逊等。
中国也有优秀而发达的博物传统,像大家都知道的郦道元、沈括、徐霞客,还有近代的竺可桢,都是博物学大家。从家门口开始的博物学中国当前的中小学、大学教育,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博物学理论和实践,许多研究生五谷不分,可能对植物动物的名字倒背如流,但一到实际,就“名”与“实”对不上。这跟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很有距离的。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继承传统博物学的一些方面,去掉其中个别猎奇、占有、掠夺的成分,充分考虑当代社会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呼吁一种“新博物学”,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化,需要人的情感渗透,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博物学“门槛”很低,甚至没有门槛,人人都可以尝试。理解、运用、参与科学,它是人人可及的科学,一种“地方性知识”,可以从你的居家、小区、街道、学校、公园、野外等熟悉的环境开始,用崭新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植物、动物、矿物等等,人人可以实践,人人可以接触,人人可以做出贡献,人人可以提出问题,人人都能做科学家。观察植物简单而有趣博物学是一种实践的学问,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必须亲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