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议

更新时间:2024-08-13 12:08

博采众议(拼音:bó cǎi zhòng 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登传》。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博采众议”。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楚襄王做太子时,曾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死,太子要赶紧归国继承君位。齐王却乘机要挟他,提出以楚国东部500里土地作为交换条件,不然就不放他回去。太子向身边随臣慎子求教,慎子认为,回国继承君位是大事,可以先答应齐国的要求,余下的事以后再说。

太子回国继承了君位,不久,齐国便派使者带领兵车50辆前来索要先前答应的500里土地。襄王很为难,又向慎子讨主意。慎子说:“您明日上朝时,召见众臣,让大家都献计。”

第一个献策的是上柱国子良,他说:“不能不给。身为君主金口玉言,过去已经答应,现在不给是不讲信用,以后在诸侯国间也难以取信。应当先给,然后再出兵夺取回来。先给他,表明我们言而有信;再攻取回来,证明我们武力强大。”

子良退出后,昭常入见襄王说:“不能给。我们楚国所以号称万乘之国,是因为地盘广大;如今割去东部500里土地,楚国就去掉了一半,岂非徒有万乘虚名而无万乘之实。坚决不能给!请求大王让我领兵镇守东部边境。”

昭常退出后,景鲤入见,他说:“不能给。不过,以楚国自己的力量也难以守住。莫如答应给他,以践约守信;请大王再派我去求救于秦,助我守地。”

景鲤出,慎子最后入见。楚襄王便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的主张都讲给慎子,并且说:“众说纷纭,我将何所适从?”慎子听罢,从容地说:“这些主张大王都可采用。”楚王十分不解。沉着脸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臣请用事实去验证他们的三种主张都是可行的。”

于是,慎子便向楚王说出了具体办法:“大王可先让上柱国子良前往齐国献地,第二天,派昭常去东部镇守;第三日,再派景鲤去向秦国求救。”楚王便依计而行。子良到了齐国,告知齐王同意立即献地之事。可是,当齐国派兵去东部接管地盘时,守将昭常却说:“我奉命守此东地,便当守职尽责,与国土共存亡。如果你们一定要夺取这块土地,我这五尺男儿,还有上至皓首老人,下至三尺儿童,以及30多万楚国士卒,但愿为守护东部国土而献身!”

齐王闻讯,便谴责子良说:“大夫你亲自前来献地,而今又令昭常镇守,这是何故!”子良说:“我奉楚王之命前来献地是真,昭常不给是有违君命,请大王出兵东地攻打昭常就是了。”于是,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但还未到达楚国边界,秦国已出动50万大军兵临齐国。秦军统帅右壤派使者致意齐王说:“当初齐国阻止楚太子归国继承君位,并乘机要挟,索要土地,这是不仁;如今又出兵强行攻占楚国土地,这是不义。如果退兵便罢,不然,我就要打了。”齐王深恐后方有失,只好让子良回归楚国,并派使者赴秦讲和。结果,楚国既保住了东部500里国土,又未失义于天下。

成语寓意

古往今来,有大成就的人并不少见。但是有大成就而很少失误的人,却非常少见。因为越是位尊权重,越不容易听到不同意见,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很难做到虚心纳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很难避免失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精力等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发挥群众的智慧,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就能如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地解决问题。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要集中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其合理成分,对拟定的决策进行修改,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成语运用

“博采众议”指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动宾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宋·苏辙《龙川略志》卷九:“昔汉武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