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维茨条约

更新时间:2024-09-23 11:35

《卡洛维茨条约》是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事件

王三义《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介绍:

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荷兰、俄国、奥地利、威尼斯、波兰在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卡洛维茨(Karlowitz)谈判,并签署《卡洛维茨条约》。根据《卡洛维茨条约》,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归奥地利,泰梅什堡归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以蒂萨河萨瓦河和翁纳河一线为新的边界。达尔马提亚、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及爱琴海上的重要岛屿归威尼斯,勒班陀和艾因纳马夫拉归奥斯曼帝国。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划归波兰。根据《卡洛维茨条约》和1700年的俄国与奥斯曼政府之间的单独条约,俄国取得了亚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区。

主要影响

一般认为,《卡洛维茨条约》是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前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采取攻势,此后转入防御; 此前占据欧洲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的前哨在匈牙利北部,此后退到多瑙河一线。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699年之后的几乎所有战争中都不同程度地丧失土地,他们被动地保卫着剩下的领土,苏丹控制的领土越来越少。后世的历史学家把1699年作为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有道理的,不过,《卡洛维茨条约》只是1683-1697年的几次战争失败的结果,而奥斯曼帝国衰落,应从1683年的维也纳失败算起。

事件背景

奥斯曼帝国疆域1683年达到最大,而丧失疆土也从这一年开始。1683年围攻维也纳失败,损失严重。1684年和1685年,佩斯城以及匈牙利北部的大片地方被奥地利军队占领。1686年6月,布达城也被奥地利军队攻占。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中军粮不足,军服和武器短缺,军饷拖欠,士兵发生多次哗变,大维齐尔和高级将领从前线跑到贝尔格莱德。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南部的军队难以守住阵地,溃败并后撤。奥地利军队把奥斯曼军队驱逐出匈牙利。

随着领土的大片丢失,成千上万的难民从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涌向帝国境内。从战场上溃败的士兵,或者临阵脱逃的士兵,一路抢劫,给巴尔干地区的民众带来灾难。奥斯曼政府大量征兵,又不断增加战时税,导致反抗情绪上升,国内政治形势严峻。1684-1687年,波兰人在哥萨克人的帮助下,越过德涅斯特河,进入摩尔达维亚。不过奥斯曼军队打败了波兰军队

1685-1687年,威尼斯人进攻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伯罗奔尼撒半岛。奥斯曼帝国军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战斗中失败。

1687年,威尼斯人从伯罗奔尼撒半岛北上,9月25日占领雅典,破坏了帕特农神庙等古典建筑。不久,威尼斯舰队占领勒班陀。同年,奥地利军队向奥斯曼帝国守卫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军队发起攻击,奥斯曼军队溃败,四散逃走。

1688年9月8日,奥地利军队占领贝尔格莱德,打开了通向巴尔干半岛的门户。

1688-1689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地发生起义,反抗奥斯曼政府,等于是援助了奥地利军队。奥斯曼帝国寻求和谈未成。

1689年6月,奥地利军队进入波斯尼亚。7月至11月,奥地利军队先后占领尼什、维丁斯科普里普里兹伦。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和瓦拉几亚的奥地利军队与当地的贵族达成协议。按照协议,这两个公国表示愿意承认奥地利的宗主权,奥地利允许这两个公国拥有自治权,享有宗教自由

1690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收复尼什和贝尔格莱德。

1691年,奥斯曼军队准备袭击奥地利军队,但在斯朗卡门遇到埋伏,损失惨重,奥斯曼军队统帅被射死,军队溃散。自斯朗卡门遇袭之后,奥斯曼帝国军队未能组织反攻,奥地利人也忙于中欧的事务,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1696年,亚速城的守军向俄国军队投降,俄军占领亚速

1695-1697年,奥斯曼苏丹穆斯塔法二世发动了三次战争。最后一次(1697年),奥斯曼军队在桑塔(Zanta)与奥地利军队激战,发生了有名的桑塔战役,奥斯曼军队被奥地利军队彻底击败,从此彻底失去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大片土地。奥斯曼帝国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国内也出现政治危机,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战争,只能寻求和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