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1 21:12
卡林型金矿床释文:又称细微浸染型金矿(micro-disseminate type gold deposit)。
词目:卡林型金矿床
以美国内华达北部卡林金矿为代表的世界超大型金矿床类型。金以细微粒浸染状产于碳酸盐岩中,含金地层为志留系罗贝特山建造的泥质、硅质白云岩。其中,方解石含量50%~70%,白云石8%~17%,石英14%~25%,伊利石5%~11%,并含少量炭质和黄铁矿。金主要存在于含砷高的黄铁矿及毒砂中,其赋存方式可能是以固溶体为主,少数为显微的包裹金。原生矿石一般不能堆浸,只有硫化物晶格破坏后的氧化矿石堆浸才有效。矿区内砷、锑、汞、铊、钡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显著,金属矿物有铅、锌、铜、铁的硫化物和砷、锑、汞的硫化物、硫盐。矿区存在区域性逆掩断层,其北部分布有中生代花岗岩,并有古近纪一新近纪岩浆活动和火山作用。矿床的形成温度主要为175~200℃,早期高达275~300℃。根据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是大气降水一地下水环流热液成矿,并具有明显的岩性地层控制的特征。富矿金品位为4克/吨以上,贫矿为2~3克/吨,平均品位达9.95克/吨,总储量达2000吨。容矿围岩为白岗岩、安山岩、流纹岩、有机质灰岩及页岩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及碳酸盐化。平均年产金5~6吨。已累计产金140吨以上。20世纪70年代后,在中国贵州、四川等地发现的许多卡林式或类卡林式金矿也具有此种特征,围岩以碳酸盐岩层和炭质页岩最为普遍。
从容矿岩层的特征分析,我国卡林型金矿大致分为三类:
细碎屑岩类
原岩多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等,经区域变质后形成粉砂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钙质千枚岩及钙质页岩等,新鲜岩石呈浅灰绿色。一些矿区板岩经热变质或热液交代可形成斑点结构,此特征可作为找矿标志。属于此类的矿床有李坝、金山、八卦庙、坪定等。
构造一热液角砾岩类
主要出露于东秦岭地区中泥盆统内,沿凤镇一山阳深断裂带发育。成为矿化角砾岩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角砾块原始岩层产状与围岩相差甚大,胶结物中有较多黄铁矿、钠长石、含铁白云石出现时,尤其是有致密块状囊状或细脉状黄铁矿密集出现部位。归入此类的矿床有双王、二台子、半仓沟等。
炭泥硅质板岩类
这类含矿岩石硅质含量高,局部有石英为主聚集的团块,或形成了次生石英岩,一般石英呈微细晶粒集合体,因含少量炭质和沥青致使岩石呈灰黑色,矿化部位有石英一毒砂细脉可作为找矿标志,代表性矿床有拉尔玛。
该类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矿体形态与控矿断裂一致,矿体形态较复杂,沿走向、倾向均有分支、复合,收缩、膨胀等现象。矿体规模变化大,单个矿体延长由数米至上千米不等,厚度通常在数米至30米内,延深为几米至300米l,形态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脉状。
矿石化学组分特征为:含矿岩石原岩为砂板岩者,SiO2,Al2O3的含量均高;含矿岩石原岩为碳酸盐岩者,CaO,MgO及Fe2O3,FeO含量相对高。该类矿床中的金均以自然金形式产出,呈不规则粒状、片状、棒状、树枝状、钩状、乳滴状、及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晶形,粒径一般均细小,大多在:200目以下或次显微粒级,但少数肉眼可见。与金密切伴生的金属矿物有十余种,如黄铁矿、磁黄铁矿、雌黄、雄黄、辰砂、辉锑矿、毒砂等,有时伴有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斑铜矿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卡林型金矿的伴生有益组分较少。有害组分主要为As,有机碳等,直接影响矿床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