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0 16:22
卡塔克(kathak),是印度的古典舞舞种,印度古典舞四大流派之一,已有2000年的历史。“卡塔克”的意思是“讲故事的人”,舞蹈名字来源于被叫做“卡塔克”的说书人。卡塔克舞者通过手部动作、大量的步法及面部表情来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此外,卡塔克也是巴基斯坦的传统舞蹈。
卡塔克是印度古典舞舞种之一,同时也是巴基斯坦的古典舞蹈。“卡塔克”的意思是“讲故事的人”,卡塔克舞者通过手部动作、大量的步法及面部表情来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这种舞蹈在印度北部地区广为流传,最初是由吟诵神话史诗的职业说书人发明的,他们边说边唱边动,慢慢地形成了卡塔克舞。后来该舞又传入宫廷,并受到穆斯林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目前这种形式。卡塔克舞又内分两派:以表情细腻、动作优美见长的是勒克瑙派;而节奏多变、旋转性强、脚部技巧复杂的则是斋普尔派。
所一致的是两者都基本有同样的模式,由各种不同节奏和气氛的舞段组成全舞,其中包括祈祷部分,起初的造型部分,舞蹈的开始部分;然后是技巧的显示部分,舞蹈表情部分,表现故事情节的部分等。表演者在表演时对舞蹈的段落和内容,既可以自由取舍又可以即兴发挥。
卡塔克舞的脚部动作是一大特色,舞者的脚踝处系有脚铃,舞者做着各式复杂的打点步法,脚铃随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还不断地停下来介绍舞段的内容和节奏,并一边吟诵史诗的节奏,一边用自己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有时还与伴奏的鼓手一起做一些相互交流的竞技性表演,也就是说鼓手即兴地打一段鼓点,由舞者用自己的动作和步法来重复这段节奏;或者舞者在先,鼓手重复。节奏不断加快,情绪也更加热烈。卡塔克舞多是以独舞的形式表演,但也有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的形式。
卡塔克舞(Kathak)是盛行于印度北部的一种古典舞蹈形式,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的名字来源于被叫做“卡塔克尔”的,通过歌唱和舞蹈讲述关于印度教神话故事和传说的世代相传的说书艺人,他们通过相似的姿势和表情来演绎和讲述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往世书》中所记载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克里希那(黑天神)开拓圣域Vrindavan的故事。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已经提及了基于印度教的“卡塔克尔”。古代著述中很多词汇证明以舞叙事的艺术在当时十分流行,如吠陀经中的“卡库伯”,《夏伦德伍的音乐宝典》提及的“卡苏马利”,耆那教《阿皮丹·拉金德拉》中的“卡塔”一词,以及《婆罗吸摩补罗》中的“卡塔克”一词。
该舞蹈起源于婆罗门男性所跳的舞蹈。对佛教和耆那教经典的研究表明,当时在印度恒河流域存在有大量舞技高超的女性舞蹈者。印度的吠舍离、摩伽陀、高萨罗、鸳伽等地区尤其以女性舞蹈者闻名于世。同时,历史资料中记载有称作“赛鲁思”或“西拉林”的男性舞蹈老师。博尔米基的《罗摩衍那》和《耶柔吠陀》中记载的“赛鲁思”,与婆罗多的《快乐行》和《舞论》中记载的 “西拉林”之间有十分亲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舞蹈教师多为男性,而宫廷舞者多为女性。至于卡塔克舞是否又称为“赛鲁思”、“西拉林”或“西拉利”舞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诠释和研究。然而,各种门类的艺术家的涌现,和需求有经验的舞蹈老师传授与卡塔克舞非常雷同的舞蹈,这二者之间似乎有很紧密的联系。
在笈多时期,印度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与此同时宗教仪式开始大行其道,卡塔克舞以在寺庙表演而闻名。“卡塔克尔”说书艺人再次流行起来。凯尔哈纳所著的《王河》中描述了女性舞蹈者在木尔坦的太阳神庙表演的场景,而在迦梨陀娑的作品中也记录了在乌贾因的寺庙中出现了同样的场景。而且中世纪的阿布·法扎勒等史学家的作品中也提到了卡塔克舞。当伊斯兰教刚开始在印度出现的时候,卡塔克舞仍仅限于在印度统治者施舍的寺庙中表演。宗教虔诚运动为这种舞蹈形式注入了浪漫主义因素。通过述说拉达和克里希那脍炙人口的故事,人类诸如奉献、渴望、忧伤和喜悦等情感被凸现出来。正是在这一时期,印度的流浪部落从印度西部迁徙至西欧,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观点认为这些部落把传统的卡塔克舞带到西欧,并与当地的传统融合成为弗拉曼科舞。
卡塔克舞是拉贾斯坦邦的著名舞蹈。卡塔克本是一个种姓,专门从事舞蹈,卖艺为生,他们所跳的舞叫卡塔克舞。卡塔克舞属于宫廷艳情舞,专供王公贵族茶余饭后消遣。舞者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起伏而发出不同响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细碎悦耳。卡塔克舞是一种很能表达复杂情感的、著名的体态舞蹈。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卡塔克舞从寺庙舞蹈演变成为宫廷舞蹈,从而获得更强劲的生命力。衣着华丽的宫廷艺妓(Tawaif,印度次大陆古代的一种艺妓,艺术表演者),为通晓诗歌和具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王公贵族表演。因此,卡塔克舞成为印度七种主要古典舞蹈中,唯一融合了印度教和穆斯林两种审美风格的艺术形式。印度的勒克瑙在Wazid Ali Shah统治时期(十九世纪中期)见证了卡塔克舞的复兴。在《青年克里希那王的恋爱历程》中,舞蹈与新型轻古典“图穆里”(爱情歌曲)唱腔之间的结合成为现实。宫廷的波斯礼仪和正式装束加深了舞蹈的复杂深奥程度,从而更加注重舞蹈中的细节、姿态和礼仪。作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文化的结合体,卡塔克舞不仅表现原汁原味的印度史诗,而且还展现波斯和乌尔都传说中的主题。节奏感、舞蹈者和乐师之间的问答,艺术家间的友好竞技,以及拉幕表演的使用等,都突出展现了舞蹈中的穆斯林文化因素。
卡塔克舞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古典表演艺术,其主要特点包括错综复杂的步法、富有感染力的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强烈的节奏感、快速旋转以及优雅的姿态。在表演过程中,舞蹈者还与伴奏乐师相互之间自发进行有趣的交流,艺术家之间的较量加强了这种交流。他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逐渐达到舞蹈、鼓声和音乐之间融合的高潮。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卡塔克舞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gharana),其中三种最主要的流派是勒克瑙、斋浦尔和贝拿勒斯。勒克瑙和斋浦尔流派的舞蹈表演比隶属于贝拿勒斯流派的舞蹈表演更为常见。还有第四种流派叫做赖加尔流派,它仍然仅限于中央邦。每个舞蹈者自然而然会将个人风格和态度体现其表演中。从某个程度而言,这是因为受其所成长环境所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其所属的舞蹈流派。受Awadh宫廷的影响,勒克瑙流派强调极简抽象主义风格、优雅的姿势以及巧妙的手部和脚部动作。勒克瑙流派也强调表演,感情细腻,动作优美。斋浦尔流派则以写实主义风格和富于活力为特色,强调技巧,节奏多变,旋转及脚下技巧高。隶属于勒克瑙流派的舞蹈者,通常一边演唱一边表演舞蹈中的诗句,而隶属于斋浦尔流派的舞蹈者,则一边舞蹈一边有节奏地诵读诗句。为了理解卡塔克舞中的文字内容,观众有必要了解其精神内涵。勒克瑙流派倾向于毗湿奴教派的教旨,而其他流派的剧目则在湿婆教义和瓦西奈教义之间保持平衡。
卡塔克舞的特色在于它与人们真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它最初起源于祭司对神灵发自内心的虔敬,成为神灵和人类之间沟通的媒介。这便是这种舞蹈艺术最初的状态。舞蹈者的身体动作大部分限于身体骨骼的自然动作。整个舞蹈强调的重点是和谐。手部的基本动作显示出舞蹈者对自身平衡以及对自我与外界环境之间和谐的追求。卡塔克舞的哲学是神灵与人类之间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沟通。这体现另外一个基本舞蹈姿势上,即舞蹈者一只手放在脑袋上,同时另一只手伸出,保持掌心向下的姿势。这个姿势与“希拉普吉”雕像的姿势一致。
卡塔克舞在空间上是二维的。舞蹈过程中,只有前后空间的运动。即使舞蹈者在旋转身体时,也保持沿垂直方向中轴线转动,而不会发生位移和偏离。人体被认为是一条直线,极少偏离垂直中轴线。在舞蹈开始阶段,身体的重力均匀分布全身,而膝盖保持直立状态。与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卡塔克舞讲究脚掌全部着地。舞蹈者靠全部着地的脚掌保持身体微妙的平衡,从而巧妙地演示出复杂的步法。当卡塔克舞蹈者向前迈步时,既不是脚后跟先着地,也不是脚趾先着地。舞蹈中头部动作不多,但是十分强调眉毛的动作。对眉毛的利用是这种舞蹈形式的特点之一。另外,卡塔克舞中经常有颈部水平左右晃动的动作。
卡塔克舞蹈动作不是建立在足部要接触、腿要伸直或膝盖要弯曲等原则之上的,同时也不是建立在身体需蜷曲成团或半圆或呈“8”字形等原则之上。它的舞蹈动作是直接由节拍的周期所决定的,而在节拍周期中节奏可以变化。“塔塔卡拉”在卡塔克舞中意味着,舞蹈者在一个基本节拍周期中可以完成多种节奏动作的能力。该舞蹈形式的特点在于其跳跃和旋转的动作,与其他舞蹈形式不同,只有在卡塔克舞中,舞蹈者在跳跃的同时抬起脚,这个动作因此成为卡塔克舞独有的风格。在此过程中,舞蹈者仅是克服重力,而不会在空间上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浦拉姆利”动作中,卡塔克舞蹈者以身体为轴,一只脚作为圆心保持不动,而另一只脚则像圆规臂一样在舞台上迅速地画圆。
除了静态的动作,卡塔克舞中还有包括tribhaga(身体弯曲成三段不同的部分)、abhanga(身体保持轻度失衡状态)以及ardhmandali(半坐的姿势)等富于变化的动态动作。这种舞蹈形式还以躯干动作著称,上部躯干的操控仅体现肩部角度的变化,这个动作给予舞蹈独特的流畅性和特有的躯干姿势。肩部动作,肩部一端下沉,而另一端耸起,特别经常出现于完成一种叫做“格萨格马萨格”的动作的时候。
手臂的动作很明确,但不会形成单独的几何图案。在基本姿势中,舞蹈者一只手臂在头顶舞动变化,另一只手臂则向前半伸直或轻轻弯曲成圈。在腰部附近的手臂动作称作“罕姆萨耶(天鹅展翅状)”。在svastika舞步(在背后交叉)基本姿势中,舞蹈者右臂举起代表克里希那的王冠,而左臂抱着王后拉达。在卡塔克舞中有很多种手臂动作,常见的包括“姆斯笛”、“希卡尔”、“罕姆萨耶”、“金德拉格拉”和“阿拉巴德姆”。
卡塔克舞可以被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Nritta纯舞蹈韵律部分、Natya剧情部分和Nrity表达部分。Nritta是舞蹈中各种协调性动作的总和,而Natya则给予舞蹈以实质内容,Nritya通过融合舞蹈和戏剧表演的方式讲述某个故事或某篇诗歌。Nritta部分通常以称作“阿莫德”传统方式开场。“阿莫德”通常在一个16拍的节拍周期的中部,以向人身象头神(Ganesa,智慧之神)祈祷开始,并以一个简短的旋转动作结束。接下来的部分叫做“特德”,它是卡塔克舞蹈者表现不同的关节(angas)和“乌本格斯”动作的方式。“特德”是舞蹈的初始姿势,舞蹈者的身体需保持“稳如松”的状态,右臂齐眉弯曲,左臂则垂在腰间。舞蹈者站立时双足交叉,右脚稍稍弯曲并只用脚趾接触地面。在“特德”姿势中有很多动作变化。在优雅的颈部动作中,强调眼神顾盼之间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不同情感。在卡塔克舞中以眼神和符号为媒介,歌曲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和姿势,以及歌唱和情感确切无误地表达出来。
卡塔克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对节奏的运用,舞蹈者在表演之前已经明示了节奏的细节,这就是所谓的“伯唐特”,字面上意为“诵读出”。它是任何舞蹈表演的显著特色,它伴随着卡塔克舞的出现而出现,并在这种舞蹈包括Nritta、Nritya和Natya三个部分中流传下来。“伯唐特”同时还具有提醒负责伴奏的打击乐师注意舞蹈风格的目的,这便要求对舞蹈表演全程进行精准全面的掌控。对于舞蹈者来说,则需配合打击乐师的伴奏,甚至在任何一秒中不能出现失控的情况,同时还强调即兴表演。卡塔克舞中的表演(abhinaya)部分已经在印度中部地区的许多传统舞蹈中消失。伴随着悦耳的歌声,舞蹈者通过舞蹈动作来传达意思。舞蹈诗篇已经逐渐被萨伦古琴所演奏的没有文字的抽象旋律所取代。
舞蹈中的表演有很多种,包括身体表演(angika)、语言表演(vacika)、修饰表演(aharya)以及纯表演(sattvika)。身体表达主要通过舞蹈者躯干和四肢来体现。卡塔克舞中所谓的“表演”有两层含义:一种称作舞蹈姿势,而另一种称作表演模仿。舞蹈姿势是指完全不依靠语言表达意义。舞蹈者以所谓的“戈德帕尔德”和“戈德尼格斯”方式登上舞台,然后演出反映克里希那和挤奶女工生活的简单舞蹈片断。
与舞蹈姿势紧密相关的是卡塔克舞蹈者对nayikabheda的展现。舞蹈者通过起伏的音乐而不是伴歌的表演衬托出不同的女主角。印度八种传统的女主角由卡塔克舞蹈者作为不同的舞步表演出来。所有这些是对情绪的展示,而占主导的情绪体现出无穷的变化。
卡塔克舞中的过渡阶段体现于表演的主体部分。伴随着不同风格的诗歌和音乐,舞蹈者做不同的表演。它最初是由韵味十足的舞蹈者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曲调演出的。后来这两种曲调逐渐落伍,并被另外两种曲调即“霍利”和“塔马尔”所取代。“霍利”是一组具有印度北方音乐特色的歌曲,通常以“笛般金帝”节奏演唱。它是一支庆祝霍利节的抒情歌曲。“塔马尔”的名字来源于叫做“塔马尔”的14拍节奏型,歌唱者要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情来演唱这支歌曲。
舞蹈表演中最丰富的部分是叫做“图穆里”的音乐作品,它已经成为卡塔克舞蹈者表演的坚实基础。卡塔克舞蹈者有时诠释整支歌曲,有时仅仅诠释几个词,有时诠释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在给定的框架下,歌唱者可以体现出多种变化,同时舞蹈者也会随之在舞蹈内容中体现出相应的变化。这便要求舞蹈者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可以迅速将歌词中的意义演化为许多图像,然后通过动作表达出来。例如,“路”这个简单的单词可以诠释为银河或妇女的发缝。步法在舞蹈中显得无足轻重,即使舞蹈者没有采取坐姿,在诠释歌曲的时候也几乎看不到脚部的动作。舞蹈者仅通过手部动作、眼神和眉毛来表达各种感情。卡塔克舞始终保持活力,这是因为“图穆里”和“塔拉”(印度音乐中的一种节奏)使舞蹈者在跳舞和表演部分的演出富于变化。“达德拉”是用在卡塔克舞表演部分中另一部音乐作品,它的名字来源于与其同名的节奏类型。这种节奏类型包括两组,一组三拍。它已经成为另外一部倍受关爱的音乐作品,卡塔克舞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它的解释性舞蹈。
舞蹈技巧和舞蹈剧目之间并非毫无联系。事实上,部分舞蹈技巧已经成为舞蹈剧目。只有近年来,舞蹈作品才被设计成为舞蹈组合或舞剧的形式。卡塔克舞有八个重要特色,它们均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显现出来,包括:
Ishtapada-关于天神的祈祷和荣誉。
Thaat-对舞蹈动作和节奏的介绍。
Jatishunya-舞蹈动作和表达的实现。
Gatibhava-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Bhavarang-男女英雄史诗片断。
Nrityang-展现不同的节奏风格。
Tarana-纯舞蹈。
Tatkar-渐趋高潮的步法。
传统的伴奏乐器包括帕卡瓦甲鼓、曼吉拉钹、小铜钹和笛子,但是它们逐渐被手鼓、脚踏式风琴以及萨伦吉琴所取代。 卡塔克舞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感(Bhava)、音调(raga)以及节拍(Tal),基本音乐是印度北部地区的古典音乐,一方面包括塔鲁帕德、胡里、扎马尔、帕德、拜赞等曲风,另一方面包括图穆里、加萨以及德拉等曲风。前者反映了舞蹈中的宗教和虔诚元素,后者则为舞蹈注入了世俗的味道。歌曲由舞蹈者自己演唱,暗示其既精于舞蹈也善于唱歌,同时还擅长于表演。卡塔克舞中还大量采用印度斯坦乐曲,它们完全是为舞蹈而创作的。“搭兰那”是恩塔舞中采用的纯音乐。扎马尔、拜赞、图穆里、塔帕以及德拉等印度斯坦曲风,为卡塔克舞蹈演员表达情绪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扎马尔和胡里音乐作品是关于拉达和克里希那王以及挤奶女工的传说;拜赞和帕德是采用拉格曲调的敬神音乐;图穆里通常是四到五行的简短乐曲,舞蹈者重复每一行以诠释其不同的丰富意义。作为抒情音乐,图穆里由一个“思塔依”和一个“斯德拉”组成,而“加萨”和“德拉”是爱情抒情音乐,由舞蹈者以轻松的步法和流畅的节奏表现出来。
出土的孔雀王朝以及后来的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时期的舞蹈俑为研究当时的舞蹈服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个时期的舞蹈者大多身穿齐踝长裙,然而孔雀王朝时期的一尊舞蹈俑外罩一件大袍似的僧衣,内穿紧身裤。古代和现代舞蹈者在舞蹈装束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舞蹈者通常系着印度腰带,胸间佩戴圣环。在西部地区,常见的民间舞蹈服装是长裤和飘拂的帽子。女性舞蹈者的服装已经从传统的长裙、短袖外套以及面纱变为紧身长袍。除了头部、颈部、手臂、手指、腰部和双足所佩戴的金银饰物外,戴在脚踝上的小铃铛成为舞蹈中最重要的饰物。这些铃铛随着脚步的移动发出曼妙的叮当声,帮助舞蹈者完成卡塔克舞中很多复杂的舞蹈姿势。
卡塔克舞蹈服装的原料和设计有很多选择,舞蹈服装可以是棉布也可以是丝绸,可以是印度传统Zari(包裹金属线的绣花)织成的锦缎,也可以是饰有小镜子的邦迪尼(Bandini)。女性卡塔克舞蹈者佩戴的珠宝也十分引人注目,包括金银、宝石和Kundan珠宝。
传统上,卡塔克舞者披上纱丽,但后来女性开始穿飘逸的长裙,配上合身的衬衫,它被称为“lehenga choli”,非常类似于“ghaghra”。然而,勒克瑙舞蹈之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服装,它被称为“anarkali”风格,与“churdadar kameez”非常相似,它还配有一顶羽毛小帽子、一件背心或一条腰带。另一方面,男性在表演时穿着“dhoti”或“kurta churidar”,这种舞蹈形式下的妆容集中在突出面部特征,如眼睛和嘴唇。
二十世纪标志着印度各种舞蹈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它见证了当地在舞蹈领域发生的意义深远的变化。其中一项重要的变化就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加入到舞蹈演员的行列。这本身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观点,进而改变了普通人对舞蹈的看法和态度。在演出方面,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表演的精致和专业,即对细节的关注。它帮助这种艺术的影响范围扩大到未受过专业教育的普通观众。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观众已经渐渐熟悉了这种艺术的风格和知识,从而成为真正的舞蹈爱好者。
很多人尝试利用卡塔克舞表演舞剧,比尔布·马哈拉杰先生编排了组舞,丰富了传统的卡塔克舞蹈,这种舞蹈形式见证了许多重要变化。许多融合了佛来明哥舞蹈风格,以及西方古典芭蕾舞和音乐的舞蹈作品已经成功上演。另外,少数艺术家已经成功地将武术、地方艺术(乔)和“格拉里帕耶图”等元素融入其作品中,这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对话是卡塔克舞蹈活力的见证。卡塔克舞独特的“拉亚卡利”、复杂的步法、令人眼花缭乱的旋转、耀眼的“阿达亚奇”,以及悦耳的节奏和器乐,作为印度的一种古典舞蹈形式,卡塔克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丰富,并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