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6:58
卢伟如(1919~1985) ,广东省惠阳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大队政委、支队长、江南指挥部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副师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炮兵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委等职。1985年逝世于广州。
卢伟如(1919~1985) ,广东惠阳人,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惠阳县委组织部长期间,在惠阳创建并领导秘密交通站,参与营救香港进步文化人士。此外,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政委、任东江纵队第五支队政委、第一支队支队长、江南指挥部指挥员;东纵北撤山东之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直属炮兵团团长、华东炮七师参谋长、华东第三炮校训练部部长、华东炮兵第四届赴朝实习团团长、炮七师副师长、代师长;从朝鲜回国后,赴列宁格勒苏联炮兵指挥学院学习,毕业回国后,先后担任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军委炮兵后勤部副部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政委。
卢伟如,曾用名马贵、罗衡,早年入淡水象山师范、惠阳县平山乡村师范学习,投身学生运动,是学生运动领导者之一。
1919年10月,卢伟如出生在如今的惠阳区新圩镇约场村湾塘村民小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小学毕业后,卢伟如走出湾塘,先后在象山乡村师范学校和惠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习。求学期间,卢伟如接受革命思想教育。
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6月,离校参加中共广东省委短训班,结业后任惠阳县坪山抗敌后援会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并任中共中心支部书记。
1939年任中共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武装部长,后任惠(阳)东(莞)宝(安)三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香港昌业公司大老板(总经理)兼惠州源吉行总经理身份作掩护,参与接应和营救滞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工作。
1941年底,香港沦陷,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被大肆搜捕。危难之际,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秘密大营救”迅速展开。在这场大营救中,惠州成了主要接送点之一。时任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部长的卢伟如和时任惠阳县梁化区委书记的陈永,奉命潜入惠州城,装扮成从香港到惠州做买卖的商人,以当时惠州最高档的东湖旅店和廖安祥在惠州开设的源吉行、农工民主党开设的东和行为接待点。
1942年1月的一天,惠州(当时的惠阳县)出现了生面孔: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他们大摇大摆地进出着城里最高级的旅店、酒家,摆足了谱。传说这两个人一个是“香港昌业公司”的总经理“罗老板”,另一个是另外一个香港大商行的“少东家”,因为香港被日本人占了,才把生意搬到惠州的。其实,他们的真实身份都是地下党员,“罗老板”是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少东家”是惠阳县梁华区区委书记陈永,他们来到惠州,是为了建一个秘密联络站来接应即将到来的文化人。
卢伟如后来回忆,他们把联络站设在东湖旅店,是经过一番观察和了解的结果。就在他们的楼上,住着一八七师的师长张光琼。张光琼性喜渔色,把这里搞成了一个“安乐窝”,但又怕被人知道,于是天天布置人在门口站岗,这样一来,城里的特务、暗探反而从来不敢进来搜查。
卢伟如他们选择这里做了联络站后,在城里租了一间关了门的商店和几间民房,对外称用来安置“从香港逃难来的亲友和伙计。”就在卢伟如的布置任务完成不久,在区委工作的叶景舟被组织派来和父亲“火线完婚”,来充当“罗老板”刚刚从香港接来的妻子,以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卢伟如通过游击队从香港运来了几十担的煤油、棉纱、汽车轮胎,囤放在城里的“东和行”,这家商行的几位老板都是和共产党有联系的农工党党员,卢伟如利用这家商行,为自己的身份打掩护,并通过买卖筹款。
在卢伟如的有意结交下,楼上的张光琼也很快成了这位“大老板”的酒肉朋友,两个梅县的老乡“一见如故”,后来,“罗老板”的另一家商行“源吉行”被日本飞机轰炸失火,张光琼还主动派兵过来灭火。
因为“罗老板”做的都是热门货的生意,城里的军政官员们也涌到东和行买货,卢伟如就利用这个机会,来探听国民党军队布防的情况。此时的惠州城内外,国民党的军队和中统的特务组织设立了众多的水口和检查站,为了让文化人能顺利通过,卢伟如花了一大笔钱来宴请国民党的高官们,推杯送盏间,他提出自己有些香港来的亲友、同事,想要去后方避难,请他们“高抬贵手”,虽然在座的高官们都同意“行个方便”,但是卢伟如还不放心,又到沿途检查站的军团部里上下打点,不仅团长和副团长得到了留声机这样的厚礼,甚至连这个团的营、连长和关卡上的哨兵,都收到了斜纹布这种战时的稀缺物品。
1942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三),卢伟如领着茅盾、张友渔等20多人前往渡口所码头登船离开惠州,最终安全到达老隆。
1942年3月起,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第二支队支队长、第五支队政治委员,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指挥员兼第六团团长。在东莞参与组织反击日军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万人“扫荡”的斗争,率领第三大队坚持在广九铁路以西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时,任北撤部队第二舰队负责人之一。抵达山东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同年1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二十三团副团长,参加鲁西南与豫西阻击战和许昌、开封、豫东、洛阳等战役。
1948年8月,调任纵队炮兵团团长,参加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在解放舟山的战斗中,身先士卒,正确指挥,出色完成任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
1950年9月,调中央军委工作,先后任炮四师参谋长、炮七师参谋长、第三炮校训练部部长。
1952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七师副师长、代师长,参加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等重大战役。
1955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炮兵学院学习。
1961年回国,历任军委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军委炮兵科研部副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军委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1982年调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1985年1月12日,已在广州工作的卢伟如,再次回到湾塘看望家人和乡亲,并鼓励大家要“勤劳致富”。这是卢伟如最后一次回到湾塘,5天后的1月17日,他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醒过来,被认定为因公牺牲。
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卢伟如因病于1985年1月17日在广州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按照卢伟如同志生前意愿及家属的意见,他的丧事从简办理。1月22日,广州军区、广东省和广州市党政军负责同志以及驻穗部队两百多名指战员,向卢伟如同志遗体告别。
卢伟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人民解放军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他参加革命四十多年来,忠于党、忠于人民,对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转战东江两岸,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积极参与抢救困留在港九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战斗。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洛阳、开封、济南、淮海和渡江等重大战役,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正确指挥,出色完成任务,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建国后,他长期在炮兵部队工作,刻苦学习炮兵指挥艺术,研究现代炮兵科学技术,为人民炮兵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一系列指示,努力工作,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
卢伟如同志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意志坚定,顾全大局,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认真执行党的政治生活准则,严格要求家属和子女。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卢伟如的长子卢晓衡在《走出湾塘——卢伟如的革命人生》一书中提到:“父亲没有给子女留下多少物质遗产,却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绚丽多彩的革命人生。”
卢伟如在北方生活了30多年,很少回到家乡。卢伟如一生淡泊名利,以“普通一兵”自居,生前极少谈到个人经历,更不愿意张扬个人事迹。他逝世后,党史部门想要编辑出版他的传记,无奈收集素材甚为困难,即使后来他的战友和部下陆续撰写了一些回忆和纪念文章,但也尚不足以编辑出版传记。
直到2008年,卢伟如的长子卢晓衡退休后开始搜集、整理素材,走访有关单位和他父亲的战友与同事,历经2年多的艰苦努力,写出了《走出湾塘——卢伟如的革命人生》一书,真实全面记录了卢伟如的人生经历,才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这位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卢伟如的故居位于约场村湾塘村民小组7号,2010年被惠阳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卢伟如曾经“坐镇”的东湖旅店,经过修缮变成了“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2019年1月30日对外开放。卢伟如的后人向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捐赠了卢伟如的遗物及书籍资料,卢伟如1942年使用过的派克钢笔,呈现在世人眼前。
妻子:叶景舟
堂侄:卢月桂
长子:卢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