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4 15:02
卢侗(1023年-1094年),字元伯,号方斋,原籍河北省涿州范阳,祖先初迁福建莆田九龙江,后卢侗居凤城北隅,为闽粤卢氏始祖。中国宋代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诗人,学者。
能够得到余靖、蔡襄、蔡抗这些重量级人物的“交章推荐”,自然非泛泛之辈。蔡襄说卢侗“行实朴茂,学术优深,久在岭南,众所称服。”(《端明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不仅未能施展才华,反而受到抑制。卢侗与执政者即新党格格不合,干脆“提前离休”,在熙宁九年即五十五岁那年,以太子中书舍人致仕返潮州,终老家乡。等到日后元祐更化时,旧党执政,孙觉任职于朝,弹劾不少新党权奸。卢侗因较先退职,没有再回朝参与元祐更化,却因此免于列入“元祐党人碑”,世事真是难料。
《孙公谈圃》说到卢、孙交往的事,文虽短,而透露不少信息。“卢侗,昭〔潮〕州人。蔡挺荐为国子直讲,为人朴质,不修人事。至京杜门,以故皆疏之。唯孙莘老与之善。莘老见侗看《易》,诘其义,皆非今世所学,得京房历数之说。莘老出京,侗夜半饯之,言莘老祸福,后无不中者。”
事情发生在熙宁三年,卢侗时任国子监直讲,因反对新法,不屑与新贵交往,故在京杜门不出,视孙觉为知交。第一,孙、卢都反对新法,政治观点相同;其二,都娴于《易经》,学术爱好相近;三是同具朴质之格,人品秉性相知。这样,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谈圃》说卢是“昭州人”,考察《道光广东通志》、《嘉靖潮州府志》卢侗本传,以其经历、仕途升转而言,当为“潮州人”之误。大胆推测,《谈圃》作者孙升与孙觉同时同里,卢事当听孙觉所言,后《谈圃》由刘延世整理,是有“潮、昭”谐音之误。所谓“莘老出京”,是孙觉反对变法,落职广德军。孙、卢都犯“政治错误”,当孙觉出京,也只有卢侗敢来送别。从“言莘老祸福,后无不中者”,可知卢侗对于易学甚有研究。与孙觉一样,都走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创始人京房的路,即以通变说易,从灾异而推论时政得失。
是年十一月,卢侗罢国子监直讲,(《旧闻征误》)调为文臣寄禄官即闲曹的卫尉寺丞。由苏颂撰制词,对其评价甚高:尔以艺名家,礼闱奏技。勾稽南服,外台称其廉平;讲训上庠,诸生服其行谊。姑用年勤之久,叙升卿属之华。尚倚师儒,使留黉序。其益思于循诱,冀有助于化成。(《苏魏公文集》)
遗憾的是,卢侗的《周易训释》等著作没有传下来。林大钦说“卢侗、安石之论,有国士之风”,(《林大钦集》)是说变法之争,但卢的言论,不得而知。《全宋文》和《全宋诗》仅分别录其一文一诗。这样,对卢侗的研究,无异于从一块砖头来了解长城一样,我只有努力加餐。从星星点点的史料看,卢侗秉性朴质;富有识见,于国是敢直言;精于易经,善于教育后进;事亲至孝,为乡人所推重。但这无疑是挂角一将。
《乾隆柳州府志》录其《登仙奕山》一首,算是尝一脔以知味:畏对青山老一秋,逢春又向碧岩游。
凭空为问蓬莱客,何物能消万古愁。
哲人其萎,孙、卢二公都已墓木可拱,而一千年后,高邮四贤祠,揭阳八贤馆,即是历史的肯定,正如孙觉《题范公堂》诗所说:“岁月益已久,父老传清风。”
不因果报勤修德
岂为功名始读书
慎言宜守三缄训
处世常悬百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