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7 16:33
卢跃刚,四川雅安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记协新闻学院。1975年赴四川雅安乡村插队务农,1980年应征入伍,历任师、团新闻干事,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公司干部,《中国青年报》新闻编辑中心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1958年生,四川人,《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立场是:运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近距离观察中国社会重大问题和现象,关注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维护公众利益、真实、客观、公正地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
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寡民》轰动海内外,列入1998年文学类10大畅销书。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人体躁动》、《大国寡民》,报告文学集《以人民的名义》、《长江三峡,半个世纪的论证》、《在底层》、《在那酒神徘徊的地方》、《卢跃刚自选集》,小说《潮地》、《雾域》,中篇报告文学《创世纪荒诞》、《超越世纪:性艺术在中国》、《辛未水患》、《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讨个“说法”〈以人民的史义〉》(续篇)、《春天里的神话》、《乡村八记》、《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等。
2009年11月8日,记者节,由南方都市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灾难报道的媒体实践》研讨 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卢跃刚认为,人类行为是人类巨大自然灾害的诱因。
“还有两方面的问题,将来遇到这种灾难报道还需要继续关注,现在也还要关注。记得在广东时,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去的时候,跟你们那边的人讨论过,这是诱因的问题,和日本人共建灾害报道,学术专著有专门的学术很长的确定的,来说明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应秀,是8.0的地震,人类行为是人类巨大自然灾害的诱因,这在后来要持续的盯住,两年是他,三年是他,十年还是他。这是关于汶川地震自然灾害的诱因,国内媒体还不够充分,而持续的关注,并且把它真实的,当时国家地震局围绕着的都有反映,震前就有八位水位差的反映。后来很快的由于把它作为课题研究进行开放,这些信息如果有一篇文章全部梳理出来,加上美国《科学杂志》的两篇报道,加上我们国内学者和日本学者合作的研究内容抽出来,哪怕作为一个综述性的东西都是很有用的。我的建议,如此重大的灾难,将近10万人的死亡,还有更大的财产损失,花一年的时间来关注是值得的。同时关注在中国大的地带的持续的、疯狂的开发,这是连续性的,把“5·12”变成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调整人和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标志性的符号,你们报社的文化氛围有这种可能,平时让一两个记者适时的关注他。”
“第三是未来的也可以再做工作。我也有多次,虽然没有被恩准采访权,但是后来也看过,跟日本等其他地方的所有灾难都不一样,除了他们有悲伤、有痛苦之外,他们在疗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后来灾害问题的时候,有他们特有的文化特制。后来我跟四川的学者说,有没有做灾害心理学研究,单开一个心理学研究,建立一个心理学的研究,根据不同区域性的比较,来总结、看待汶川地震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什么东西,这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在防止灾难、应对灾难的一个东西。报道上写了,地震里人死这么多,还有人打麻将,这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在鄙视,实际上人活着的还得活,首先是怎么活的问题,第一是活下来的问题,这是人本身第一要应的问题。人活下来怎么办,亲朋好友都死了,自己一个人活着怎么生存的问题。这在个人行为选择上采取了不一样的东西,而且感觉到对修复社会、修复自我、修复心灵带来的东西。如果讲认识、讲深度,还可以继续关注的,我认为再一个充分公开化的报道无非是两条,第一条是就搞独家信息,人家都没有去,就你一家,这种情况下不多见,有没有?会有。重庆到九江是因为大家不动,大家光听打招呼了,我们对水大概有感觉,我进行了两点一线的全面控制。大家没有去的时候,我没有在没有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多说。在公共的情况下获得的信息,最重要是独家的认识。这是南香红你说的你们发了28篇,前期编辑部要有意识,记者在前面打战的时候,看到这个点那个点,点与点的关系是不知道的。你们一个月发28篇的报道费尽心思,没有编辑部的高度共识绝不可能。这确实需要累计,也需要整体的媒体文化支持,否则做不到,也就是说单兵作站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