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地菊

更新时间:2023-12-10 13:26

卤地菊,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卤地菊(Melanthera prostrata (Hemsl.) W. L. Wagner & H. Rob.)的全草。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生于海岸干燥沙土地,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味甘、淡,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祛痰止咳、利湿止泻的功效,常用于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热喘咳、肺结核咯血、鼻衄、高血压病、痈疖疔疮、咽喉肿痛、麻疹初起、白喉轻症。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匍匐,长25~80cm或更长;基部茎节生不定根,节间长2~4cm,或在上部可达6~8cm;茎圆形,密被短糙毛,糙毛有时成钩状。叶对生;叶无柄或有1~5mm长短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连叶柄长1~4cm,宽4~9mm,先端钝,基部稍狭,边缘有1~3对不规则粗齿或细齿,稀全缘,两面密被基部为疣状的短糙毛,中脉和近基发出的1对侧脉,不明显,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少数,径约10mm,单生茎顶或上部叶腋,无花序梗或有长1~6mm花序梗;总苞近球形,径约9mm;总苞片2层,外层叶质,绿色,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4~6mm,先端钝或略尖,内层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约6mm,先端三角状短尖;托片折叠成倒卵状长圆形,长6~7mm,基部较狭,先端短尖;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圆形,长7~9mm,宽约3mm,先端3浅裂,管部约与子房等长;管状花黄色,长6~7mm,向上渐扩大成钟状,檐部5裂,裂片近三角形,先端稍钝,疏被短毛。瘦果倒卵状三棱形,长约4mm,宽2.5~3mm,先端截平,但中央稍凹入,凹入处密被短毛;无冠毛及冠毛环。花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岸干燥沙土地。

别名

黄花龙舌草、龙舌三尖刀、龙舌草、三尖刀、黄花冬菊、黄野蒿、尖刀草、黄花蜜菜、瘠草。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清热凉血,祛痰止咳,利湿止泻。

主治

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热喘咳,肺结核咯血,鼻衄,高血压病,痈疖疔疮,咽喉肿痛,麻疹初起,白喉轻症等风热或肺热所致诸证。

相关配伍

1、预防感冒、中暑和胃肠道传染病:金银花60g,野菊花60g,岗梅叶120g,卤地菊120g。为茶。

2、治流行性感冒:岗梅根30g,卤地菊30g,麦门冬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2方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麻疹初起:卤地菊煎汤代茶。(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4、治喉蛾:卤地菊鲜的全草30g(干的18g)。和醋煎,再用消毒过的棉花包扎,筷头蘸药醋拭患处。(《福建民间草药》)

5、治喉痹:卤地菊鲜的全草一握,用冷开水或淘米水洗净并捣烂,绞汁,和等量的冬蜜调服。或取鲜的全草15g(干的9g),和醋煎开,漱喉。(《福建民间草药》)

6、治白喉:卤地菊45g,冰糖15g。开水一杯冲炖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7、治百日咳:卤地菊15g,山东梨3片。炖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8、治肺病痨热:卤地菊鲜的全草一握。洗净并捣烂,绞汁,和等量冬蜜,开水冲服,日服2次。(《福建民间草药》)

9、治肺炎高热喘咳:鲜卤地菊全草30g(儿童减半)。洗净,捣烂绞汁,调蜜炖热温服,每日2次。

10、治白痢:鲜卤地菊全草45g。水2碗,煎成1碗,泡乌糖内服。

11、治乳腺炎:酌取鲜卤地菊叶及嫩芽,和稀饭捣烂敷患处。

12、治蛇咬伤:鲜卤地菊全草60g,洗净,捣烂和酒绞汁内服;渣敷患处。(9~12方出自《泉州本草》)

13、预防白喉:用鲜卤地菊全草15~30g(干者减半)洗净切碎,加水煎取20ml(儿童减半),每日1次,连服3d;或将全草榨汁,加相当于药量1/4的醋调匀,用棉签蘸药液搽抹咽喉部及扁桃体,每日1~2次,连搽3~6d。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含漱。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多缠绕成团,茎细长,节上生细根,被硬刚毛。单叶对生,叶多破碎,完整的叶片披针状卵形,长1.5~4.5cm,宽4~9mm,表面绿褐色,被硬刚毛。可见小头状花序生于茎顶端,花黄棕色。气微,味微涩。

药理作用

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