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2-01 08:30
广州市海珠区卫国尧纪念小学自1942年由抗日英雄卫国尧校长创办以来,经历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几代“卫小”人的努力,已经由一所祠堂小学发展成为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越的办学条件的市一级学校。
卫国尧纪念小学是由抗日英雄卫国尧于1942年创办的,原名民智小学,1956年政府接受后命名为沥滘小学。1994年卫国尧烈士殉国50周年,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学校更名为“卫国尧纪念小学”。
学校现占地面积7462平方米,建筑面积6682平方米。学校厂现共有19个教学班,学生人数800多人。 学校共有教师54人,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理念倡导下,形成一支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先后涌现多名“广州市优秀教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近年来教职工个人获奖58人次,获省市奖励的有21人次,教师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的有21人次。 学校师生守“守行、笃学、尚美、进取”的校风,形成“严谨、务实、团结、开拓”的教风,“勤奋、乐学、自主、创新”的学风。
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独有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发我校“以德育人”的隐性课题。把德育知识和艺术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爱国、励志、乐学、进取”的德育环境。学校根据不同的时期开展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实行多元增值的德育评价等新的德育工作模式,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加强教学科研管理,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学校的科研课题“构建多元激励教育模式”作为子课题纳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主体性教育与实验”,“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特色逐年彰显。 学校先后被评为“海珠区文明单位”、“广州市体育工作达标单位”“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海珠区文明单位”、“区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团支部、少先队红旗大队”等68项奖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28项,其中国家级6项,市级7项。 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承和发扬烈士校长的爱国奉献、勇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继续坚持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建设一所“教学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优质学校而努力,为培养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有健康的身心等良好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奋斗。学校正积极深化教育改革,着重探索“构建多元激励教育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使学校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科研有特效,努力开创学校新的局面。
卫国尧(1913年8月6日―1944年7月26日)广东番禺人。卫国尧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早年曾到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深造,并初步建立起马列主义世界观。“七七事变”后,卫国尧回国投身抗日事业,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37年6月回国。1938年,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到广东中山县第九区做统战工作。1942年底返回家乡,秘密建立中共沥溶乡支部和情报站。利用“地主少爷”、“留日学生”的公开身份活动,将游击队交通员安排在自己开办的碾米厂中,以便掩护。当时沥滘为卫氏同父异母的十个兄弟所把持,人称“十老虎”。他们依仗日本人的势力横行乡间,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卫国尧利用每年“十老虎”都在清明节去大石礼村祭扫祖坟的时机,一举把其中的八只“老虎”捉拿归案,为附近二十四乡人民除去了一大祸害。后来,卫国尧被任命为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的大队长,他率领部队转战于禺南一带,战功彪炳。。1944年4月,任珠江纵队二支队一大队大队长,率部在禺南打游击。7月,所部遭日军一个联队包围。率部浴血奋战,毙伤日军70余人,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后在突围战斗中牺牲。时年31岁。1944年7月,二大队在市桥附近的植地庄集结,不料被汉奸出卖,陷入日军的重围中,卫国尧亦在率队突围的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