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15:12
公园内为纪念辛亥革命牺牲牺的暴质夫、张宗周二位烈士修建的纪念堂早已破损,但纪念碑尚存,只是如今已不在园内,保留在公园东门南邻的新乡市武警大队院内。即便如此,公园内仍有不少其他景观。每年春节,也是新乡市民庙会的地方。
卫水金波在明代已被列为新乡八景之一。“卫水金波”是形容卫河水势悠扬而不汹涌,每遇风和日丽波动成纹,水光交辉,色如喷金的美丽景色。明正德年《新乡县志》云:“五陵晓色日喧和,开宴鸿门夜月歌,司马迷魂非布阵,故城络丝为成罗,李台晚照霞千里,牧野春耕雨衣蓑,闲到原庄观夏景,回看卫水涌金波。”
园内建于1935年的“河朔图书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在解放后是为新乡市唯一的图书馆。直到1980年左右新建了市图书馆以后,这里改为“新乡市群众艺术馆”。“老公园”在1982年更名为“卫河公园”,后于2004年开始,经过三年大规模整治重新修建之后,该园占地128亩,卫河分支在园内绕过,把园子一分为三,因而并不算大的公园内有三座拱桥。因为公园临河,树木花草繁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所以这里一年四季都是人们休闲锻炼娱乐的好地方。
卫河初名清水,曾用名有白沟、卫水、永济渠、御河、运河。因清水和永济渠、海河流域段大多在古卫国属地,故而人称此河为“卫河”。卫河主源始发于博爱沁河、修武黑山和辉县苏门山,支流有90余条,流经淇县出河南地境,最终汇入海河注入渤海。明清时期卫河全长914公里,河面最宽70米,水深5米~8米,流域面积15200平方公里。
卫河为古时的水运带来了生机,唐代以前,卫河两岸的码头、渡口星罗棋布,仅新乡县境内就有大型码头十多处。卫河上最大的码头是1917年秋在杨树湾建立的饮马口码头。这里常有700余艘大小船只停泊。
据记载,清末至民国初年往来于天津至新乡的航船多达1700余艘,年运乘客近7万人,货运量达80多万吨,大船的载重量超过180吨。仅住在卫河两岸的新乡纤夫就有400人,大众桥北边的两座桥,迄今还存有纤夫拉纤时因绳子磨擦形成的约5厘米的深沟。解放后,还成立了航运管理处。1953年,新乡——道口开通定点航班,次年1月,天津航运局河丰号客船从溏沽试航新乡成功……据新乡首航航运管理处的资料显示,1960年在册木帆货运船1951艘、载重4.1万吨,小火轮机船38艘、2688马力,有职工2842名。逢年过节停泊在卫河两岸的轮船彩旗招展,夜间灯火通明,煞是好看。
后来,航运因河水上游断流、泥沙淤积中断过几次,有关部门投入巨资四次清淤都无明显效果,加上工业废水流入,卫河水质恶化、鱼虾绝迹,其最后一个渡口勉强延续到1965年。1969年7月,停航1年多的卫河航运管理处撤销,卫河航运彻底终止。
作为海河水系上游的一段重要航道,长期以来,卫河水源不足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问题。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杨广强征豫北数十万百姓修挖永济渠,引沁河之水,从武陟经获嘉县王井村入卫。到了唐代,因沁河泥沙太大而停止引用。元明时期,官府也曾启动丹河之水援卫的工程。数十年的“引沁济卫”、“引丹济卫”在给卫河带来短暂繁荣的同时,也因卫河地势低,沁、丹水位高,导致大量沉沙淤垫,成为卫河日后隐患。到了清朝,沁、丹之水经常断流。1933年,国民政府河南省建设厅曾拟“引黄入卫”计划,后因黄河水位高于卫河25米,技术上不容易控制而罢手。1942年日寇为强化新乡——天津的水运,掠夺我国资源,迫使豫北地区数十万农民开拓引黄济卫总干渠。但由于黄河水含泥沙量太大,人民将引黄入卫视为“饮鸩止渴”。在国人反对下,日寇到投降也未完工。解放后,黄委会对“引黄入卫”工程重新设计,把日寇的原渠道加宽,经秦厂、老田庵到市南部孟营流入饮马口注入卫河,这就是而今的引黄人民胜利渠。也就是这黄河泥沙,从1958年~1962年使新乡——卫辉段河床升高了5.9米,导致航运中断。资料显示,仅1963年~1985年全市就进行了4次清理卫河之淤,官方共耗资1.7亿人民币(当时建成南京双层大铁桥才用了1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