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07:03
卫生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县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积极推动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简称“3521工程”。
通过卫生信息化技术,可以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的方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城乡之间能够共享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
全国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初步显现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据悉,自2010年第四季度起,中央财政连续两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支持各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各试点地区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远程会诊、公立医院信息化管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市建成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及闸北、闵行、长宁等6个试点区区级平台,实现试点区县的数据汇集及互联互通。基于市级平台,所有三级医院实现检验和特殊检查结果的互认,实现健康档案数据实时调阅及重复检查检验的自动提示功能。
卫生部提出以居民健康卡为有效载体,可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国家、省、地市县3级卫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与主要诊疗信息记录、跨区域跨机构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让百姓异地就诊、异地医保不犯难。
目前,医科院信息所已经初步搭建国家级新农合信息平台软硬件支撑环境,连通北京、海南、河南的新农合信息平台以及医科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北京长峰医院的信息系统,已收集2亿条新农合信息。
自2009年4月启动深化医改以来,居民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约挂号,享受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并参与个人健康管理,已渐渐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在方便居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信息化还将促进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增进医患双方的沟通与理解,让群众切实享受医疗实惠。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只有利用平台技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促进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息烟囱”、“信息孤岛”现象,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信息化是把双刃剑,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要加大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健全管理机制,积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全面推进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这位负责人说。
但经过3年实践证明,卫生信息化目标设定和路径选择是正确的,方法是可行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面对新趋势、迎接新挑战,加强新技术应用,构建全球最大的健康信息网络,才能为医疗服务插上信息化“翅膀”,方便百姓看病就医。
卫生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一些制约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矛盾和困难仍然突出。在明确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必须依靠各方力量,加快推进,逐步完善。
在这次医改中卫生信息化得到高度重视,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支撑。”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6日在沈阳表示。
当日,第九届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在沈阳召开。新医改推行四年多来,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了95%的人口,参保人数超过了13亿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医改的重要手段和支撑。
中央财政投入了近百亿元人民币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现在有10个左右的省份已经建立了省一级的卫生平台来支持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全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超过了70%,其中12个卫生信息化试点省份已经超过了81%。
传染病疫情的直报系统,覆盖了100%的疾控机构。“在以前SARS传染病的直报需要5天时间,现在0.47天就能够上报”。另外,信息化在大医院的发展是以电子病例为核心来建设医院信息化,所有的三甲级医院基本都已实现院内信息共享。
医院信息化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支撑,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的管理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医院的协同参与。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中心辐射作用是能够有效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医院信息化首先就是要积极推进以电子病例为核心的整体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