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

更新时间:2023-05-17 20:38

1969年4月22日,激进派组建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宣告成立,查鲁•马宗达任书记。这支由印共(马)内部激进派组成的共产党成为印度政治舞台上第三支共产党力量。印共、印共(马)和印共(马列)分别为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右翼、中左翼和极左翼代表。印共(马列)则坚决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尽管印共(马列)后来仍处于分裂之中,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格局和意识形态格局已基本奠定。印共(马列)在纳萨尔巴里起义失败后转为零散小股斗争,后由2004年从其中分裂出来的实力最强的两个分支合并成立的印共(毛)所代替。

成立背景

1967年11月,一些邦的激进分子在加尔各答成立了“革命派全印协调委员会”,其目的是协调全国革命派的活动并筹备建立一个自己的政党组织 。印共(马)政治局派出P.孙达拉雅和M.巴萨瓦潘奈亚去安得拉邦,争取党员群众回到党的正式路线上来,但这次努力失败了。接下来,印共(马)中央试图通过清洗党内安得拉、喀拉拉、西孟加拉等邦的激进分子,稳固路线方向。这种做法将党推向了进一步分裂。

党的路线

1969年4月22日,印共(马列)成立了,查鲁•马宗达任该党书记。该党拒绝接受彻头彻尾的“议会制度的骗局”,赞成“通过人民革命战争……立即革命”。党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武装的土地革命,解放农村地区,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解放城市,从而在全国完成革命”。据估计,印共(马列)在全国有2-3万名党员,并在大学生和城市中等阶级中吸收了活动分子 。印共(马列)一成立,就被中国承认为印度唯一真正的革命力量。查鲁•马宗达在1970年1月的《解放》月刊上撰文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也是印度革命的道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不仅完全适用于印度,而且是印度人民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

分裂

纳萨尔巴里农民起义以印共(马列)领袖查鲁•马宗达被捕病死狱中为转折点走向低潮。印共(马列)对印度农村武装斗争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又陷入新的分裂。整个20世纪70年代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印共(马列)分散在各处的武装要么停止斗争,要么缩小斗争范围转入地下,整个组织处于涣散状态。尽管纳萨尔巴里运动失败了,但农村的武装反抗斗争并未停止,小规模武装冲突绵延不断,纳萨尔巴里之火在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继续燃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印度农民武装斗争渐成回潮之势。比哈尔邦的毛主义共产党中心(MCC)、印度共产党(马列解放派),以及安得拉邦的人民战争集团(PWG)是诸多武装斗争派别中影响力最大的三支,这三支均是印共(马列)分裂后留下的武装力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