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5 22:24
却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却之不恭”。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有关孟子的言论汇编,是儒家学术的经典。
孟子的学生万章想知道在交际中如何待人,就去问孟子。孟子说:“对人应该恭敬。”万章说:“今后我一定恭恭敬敬地对待别人。”万章接着又问:“俗话说‘却之为不恭’(意思是:一再拒绝别人的礼物,这是不恭敬),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而你先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合于义,想好之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因此,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那就不要拒绝。”万章说:“如今的诸侯,他们的财物都是取之于民,也可说是不义之财,假如他们把礼物送给我们,我们可以接受吗?”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鲁国人争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都可以,接受尊贵的人的赏赐又有什么不行呢?”万章想:老师都认为可以,也就不用再问了,于是告辞而去。
孟子曰“却之却之为不恭”,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而你先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合于义,想好之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赠送礼物是一种感情交流的形式,所送的礼物就是物化了的感情,是感情的寄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节,被誉为礼仪之邦。逢年过节或喜庆场合,人们总会礼尚往来互赠礼物,联络彼此感情。收礼、送礼都是学问,最重要的是要让收礼者感受到送礼者的诚意,而非礼物。对他人真情相送的礼物要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感谢。过分的推辞往往使双方感情疏远,不利于友情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却之不恭更多是在的是礼轻情意重的情况下,对于素昧平生的人送的重礼,往往是有交换条件的,一定要婉言谢绝,有时礼物可能是圈套,可能是陷阱,一旦接受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成文用法
“却之不恭”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运用示例
宋·姚勉《回上高项宰谢文笔峰记》:“虽觉过丰,然尊者之赐,却之不恭。”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七二回:“如何又蒙大人赐将礼来?使我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七十六回:“你车老爷那么赏脸,实在是却之不恭,咱们就同去。”
清·周祥钰《鼎峙春秋》六本六:“踵成厚贬,使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