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3 10:18
今 天,学习理论,尤其是通读《毛选》,将使我打开思考的空间,更加深刻地思考昨 日、今 日、明 日的工作。今 天,读《毛泽东选集》,学习伟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增强群众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一个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平凡的我,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归结点。
历史教训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四日)
十月四日,斯大林在答复美国新闻记者关于“苏联所存的抵抗力量如何”的询问时称:“我认为苏联抵
抗德国匪徒的能力,如果不是较大的话,也不小于法西斯德国或其他任何追求世界统治权的侵略国。”
十月五日莫斯科《真理报》社论称:“斯大林格勒的抗战,粉碎了希特勒的巨大计划。该计划原定在迅速
攻下斯大林格勒后,即向莫斯科、巴库前进。”这些话到十月八、九两日就证明了。十月八日,德军发 言人宣布:“不再使用炮兵与工兵强袭斯大林格勒。”原因之一,是如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所宣布的:“ 苏军业已突破斯大林格勒工业区的包围线,并据守新阵地。”原因之二,是如十月十日路透电所称:“昨 日德军被迫转调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兵力至西北区,因该处正遭苏联解救军的不断攻击。”所有这些 ,就是说,红军由城内正面与北部侧面两方的夹击,迫使希特勒绝望于该城的进攻,而不得不在事实上 一天一天把自己转入防御地位。还在一个多月前,一些人们就在匆匆忙忙地讨论高加索失守后的局势,他们对于苏、德两军的力量都是判断错了的。希特勒的“巨大计划”是有的,但这个计划正如《真理报》所说,被斯大林格勒的抗战所粉碎了。希特勒的实力和他的野心之间的矛盾,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个矛盾,表现 在他采取避实击虚政策上面。列宁格勒、莫斯科是被认为应该避开的,他就集中力量向着南线一隅。七月间他曾拼命争夺沃罗涅日,打不开,又避开它。拼命争夺克列茨基,又打不开,又避开它。于是攻击点集中到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北麓了,这是无可避开的了,又是打不开,又是要避开了。但这是最后的避开,就是说,被迫放弃攻势,转入防御地位,希特勒就是处在这样情况中。希特勒还没发出停止进攻的一般声明,他也许还想最后挣扎一下,但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一切他所避开的地点,都成了红军向他进攻的出发点,红军就是从克列茨基到斯城北角一线向德军进攻的。这样将迫使希特勒最后地放弃他的一切战略进攻。
保卫斯城的直接战斗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渡过顿河河曲开始,但河曲战斗对保卫斯城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整个七月份,德军由哈尔科夫打到顿河。这个期间,红军采取战略退却,德军毫无所得。七月三十日,柏林宣布德军在齐姆良斯克至罗斯托夫二百五十公里战线及顿河下游渡过顿河。不知是德军原先计划的,还是因渡河胜利冲昏了德将波克的头脑,他就从整个野战军中分出二十个师,向高加索方向猛追退却中的红军,八月中旬即达到库班河流域,但出于德军意外地遇到了红军的顽强抵抗。直到今 天(十月十四日)德军只得到迈科普一个小油田。高加索北麓还有一个较大的油田叫格罗兹内的,同盟社还在八月十三日就说:“通至格罗兹内的进路非常平坦,所关心的问题,只是德军的进攻能否给予红军以充分时间彻底破坏该处油田。”可是从说这话到今 天已整整两个月,希特勒对这个油田还是可望而不可即。至于为着想达到巴库一带吃这块最肥的天鹅肉,德军确曾冤枉地爬过高加索山隘。八月二十三日海通社宣称,“八月二十一日晨十时,德山岳部队在高达五千六百三十公尺的厄尔布鲁士山升起德国战旗”,表示法西斯吸血鬼们的狂喜。可是这面战旗,不知是送给红军了,还是法西斯们自己拖着溜下山去的,总之是一场空欢喜。听说波克被希特勒撤职了(路透电),他的错误在哪里呢?或者第一条就是这个向高加索分兵吧。红军一方面坚决扼守顿河河曲,一方面却诱使波克祸水分一股流向库班河去,因此就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压力。
河曲战斗是从七、八月之交打起的,红军以极其英勇的奋战,直打到八月二十三日才放弃顿河东岸刻赤一带阵地。如果没有这一战,如果德军没有河曲二十三天的阻碍与极大的消耗,则斯城的直接保卫将是困难的。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渡河至九月十五日德军打入斯城工业区,红军又在顿河与斯城间纵深五十至六十公里地带消磨了德军二十三天。没有这第二个二十三天的消磨,斯城的保卫也是困难的。从九月十五日德军打入工业区,至十月九日红军路丁什夫部队突破该区德军阵线,二十四天中,是极端猛烈的巷战期间,红军以城内的巷战与北部的压力粉碎了德军的进攻。从此希特勒整个地转入被动地位,他的实力与他的野心之间的矛盾最后地暴露出来,他将被这个矛盾所压碎。
九月三十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宫演说中说到红军时,他只好这样说,“那是一个不知道慈悲的敌人,他们不是人类而是野兽”,表示他似乎曾经希望过红军向他讲慈悲似的。整个苏德战争已经证明:只要人们不对法西斯讲慈悲,就是说,多一点勇气,法西斯就会失败的,这就是历史的教训。日本法西斯看了希特勒的惨败,将做什么感想呢?还是要到海参崴一带去碰一碰吗?那里靠得住又是不讲慈悲的。日本的实力与它的野心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定要把日本法西斯压得粉碎。
根据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四日《解放日报》刊印
毛泽东与子女在一起
这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每次拿起《毛泽东选集》,都会被伟人毛泽东那朴实的文风和字里行间透出的果断刚毅的风范所折服。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领导风采、丰功伟绩……时时萦绕在耳边、浮现 在眼前,重重地震撼我的心灵。
在阅读《毛选》中的文章时,民主的群众观时时刻刻在文字间跳跃,这是一种内化的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 一宗旨。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在“是不是真心实意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是不是拥有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不是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等这些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上过不了关,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大公无私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是全心全意的,是处处装着人民、事事想着人民的。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位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校长,也需要一位为人民服务的校长。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刻刻都要把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放在第一位。每遇学校的重大决策就先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一切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创造,虚心向他们学习,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愿,集中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发挥群众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地带领广大教职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在设计、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了解教师们缺什么、急什么、想什么、盼什么,并反复进行比较、鉴别和论证,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体现和表达,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民主的群众观不是空洞的、枯燥的语句,而是体现 在我们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讲到:“……应用马克思列宁注意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要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向认为: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中心环节,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薄弱环节又是制定正确针对性的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的前提。 一所学校就好比森林里的一棵树,要经营好必须要有扎扎实实的“根基”,勤劳聪明、乐于奉献的“播种者”——教师。教师们一天天的劳作和创造来不得半点虚假、无法走通浮躁之路,是否求真务实与教育管理的成败紧紧相连。的确,学《毛选》的时候,我就好比在聆听伟人的教诲,“身处复杂困难的环境,要向身边的人们学,从书本学,从实践中学,从经验教训中学”。我默默地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永恒的人生坐标:求真务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我边读《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边梳理其中的基本脉络观点,边对照思考自己的工作。
1、一般和个别相结合,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规律。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既要考虑事物的普遍性,又要考虑事物的特殊性,将二者紧密结合,才不会顾此失彼,认识和工作才可能全面、到位;
2、处理好工作中的“一般性号召”与“具体深入实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着力于前者,落实于后者;
3、作为校长如果一味眼睛向上或是一味依赖听汇报,必然会出现“少数人说给个别人听”、“少数人做给个别人看”、“少数人为个别人忙”的局面。校长思想及其行为,让教师们感到“陌生”。形成不了齐心协力的工作局面,调动不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4、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是党的本质所决定的--脱离了“水”的“鱼”,不仅一事无成,而且还无法生存。所以,在工作中我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倡导“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领”到实处、“导”在真处。
5、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推进改革过程中的宣传舆论工作,着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紧密结合广大教师们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大家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教育,使号召不停止在嘴上、纸上、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