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09 19:32
原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文化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文化具有生态性。原生态的文化从本质来讲他是心理某一种状态,行为某一种习惯,是一种原生态。原生态的文化涉及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原始文化、土方文化。涉及到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原生态的文化基本上属于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文化都属于原生态文化。
不同的人对“原生态文化”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如“原汁原味”是对于“原生态文化”是最简单的说法,它没有学理性,没有被特殊雕琢,是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式。还有定义说,原始的、不经加工的、最民间的、最生活的东西就是原生态,这些都很通俗,也没有错。
其实“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的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从人类学的视野来看,原生态文化是指文化相对论他者视角中的地方性知识。原始文化最早出现,就是人类学中最早的客位视角,即“他者视角”;“地方性知识”是原生态文化的内涵,它不仅涉及地域意义,也涉及知识生成和辩护中形成的特定情境。在研究“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还要关注“原生态文化”表演与传承的那些人。
原生态文化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从地理、环境、自然、地域的角度来看文化。这样一来,海洋、内陆、高山、平原、森林、草原、热带、寒带、温带、潮湿、干旱等等都会产生迥然相异的文化,在人文地理视野中的文化就是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关联起来。没有森林,狩猎文化就无所依托;草原沙化或消失,游牧文化就失去了游走的自由;大象濒危,象牙雕刻自然式微;河流干涸,渔人自然绝迹,渔歌无从唱响……文化的多样性依赖于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依赖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生态文化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文化,是前工业时代的、自然的、野生的、乡村的、朴拙的、边远地区的、非城市化的、非市井的、非商业化的文化。
其次,“原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还与西方一种全新的文化保护行动相关。早在20世纪初,北欧国家就出现了一种保护乡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运动。其宗旨是,以一个特色文化乡村为核心,将其视为一个活态的天然生态博物馆。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它的文化节日、集市贸易、婚丧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戏、影舞弹唱、玩具器物等各种有形与无形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借以吸引外来游客,发展一地的旅游经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等国家又兴起了生态博物馆运动,将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的静态保护理念推广到一个著名文化社区、古村落整体动静结合的保护中。生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末引入中国,贵州先后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汉族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它以村落全部文化为保护对象,在保护中小心翼翼地开发、利用。这里的“生态”的意义,既是自然生态,也是人文生态。这里的文化,庶几近于“原生态文化”。
再次,“原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还与20世纪末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全球性保护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名录与保护运动相关。从世界遗产保护的经验出发,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入的大多是民俗文化、口头文学、节日、民间百乐舞蹈、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史诗、原始的宇宙知识、民间手工技艺等等。这些文化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原始部族、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等等,是依赖一定生态环境和特定人群与历史的“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原生态文化”,获得了人类杰出的文化评价,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改过去无足轻重、不登大雅之堂的评骘,进入到人类文化的高端。
在以上三种文化思潮的汇合下出现的“原生态文化”,其基本内涵包括:具有自然生态性,是民族民间的文化,是与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习融为一体的,是非职业非专业的,非城市化非商业化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历史传统、岁时节令和民间俗信演示,在特定的文化时间和空间中就地出演。所以,任何经过迁移、搬运、模仿、改变、移动、人为变化后的演示,都难说是真正的原生态文化。要欣赏真正的原生态文化只有到田野去,尊崇当地风习,在人生体验中体味这种天籁般的文化。
一种是某些原生态文化形式毋需任何改造与加工,本身已达到极高的审美境界,具有杰出的艺术品格,如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故事、传说的文学价值,某些民间歌手的天籁之音,民间匠人的精湛技艺等等;
一种是略加整理、改编,某些原生态文化就会大放光彩,如《阿诗玛》的传说及其叙事长诗等;
一种是以原生态文化为文艺创作与表演的素材、题材、体裁,脱胎为全新的优秀作品或文艺形式,屈原、莎士比亚等古今中外文艺大师的杰作多有出于此类者。
总之,只要将原生态文化在文化时空上加以置换以后,无论此种演示何等精彩,它都不是本原意义的原生态。这时的“原生态”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比喻而已。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原生态文化”呈现出良莠不齐、斑驳杂陈的乱相。这检验着“原生态文化”操作者对原生态文化理解、鉴别、美感的高下与文化审美趣味的高低:或者原汁原味地呈现、“艺”惊四座,或精彩融汇令人耳目一新,或恶俗恶搞使原生态文化蒙羞。
原生态的文化第一个特点是自然之面,是天然之面,是原始之面。中国有丰富原生态文化,原因有三条。第一中国是辽阔的土地,第二有众多的民族,第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所以,创作了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文化。需要开发保护的原生态文化主要是在音乐类,舞蹈类、绘画类、口头文学类。原生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区别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原生态文化他有独特的语言,而这种独特语言的么特点,第一是古朴,第二是形象,第三是生动。
第二个特点有独特的造型,这种造形是粗放,奔放,壮阔的。第三有独特的强调,自然嘹亮。原生态是三个概念,第一叫原生态的自然,第二叫原生态的文化,第三叫人的原生态,就是自然的原生态,文化的原生态和人的原生态。自然的原生态主要是未及开勘自然文化,在中国西部、边缘、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没有被开勘自然原生态。
还有一种是文化的原生态,文化的原生态是原汁原味的文化,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百姓在表演上传承下来的文化。还有人的原生态,人的原生态应该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的本质第一是善良,第二是诚实,人的行为基本准则是诚实 。
(一)历史文化价值
原生态文化是原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它的稳定传承性决定其基本保留了古老文化的原貌,这给我们了解祖先文化、认识人类历史提供了现成的、活生生的材料。历史如大浪淘沙,而原生态文化则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这笔现存的活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生存活动的影子。
(二)文化多样性理论
现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多种文化共存是时代主题。文化多样性理论主张文化界如同生物界一样,要多种文化共存才能持续发展。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对文化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多样性理论激活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并促进其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又是对文化多样性理论的强力支撑,并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理论的发展。
(三)精神实用价值
对于拥有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即文化主体而言,原生态文化具有巨大的精神功利性,即精神上的实用价值。它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每个民族都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而深感自豪,也是本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它的传承与弘扬,成为该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全球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方向。原生态文化不等于生态文明,然而生态文明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对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扬弃,原生态文化则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民间瑰宝,是生态文明大厦建设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方法。[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发挥,但也不是异想天开。必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二)对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
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间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三)文艺创作的源泉
文学艺术根源于社会生活,既包括现时代,也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原生态的文学艺术都根基于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在文化多样性时代,文学艺术创作只有根植于民间才能不断吸取营养,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已经成为文学艺术创作和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