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7 10:59
去油剂全称油脂清洗剂,具有极强的去油功能。主要用于发动机、轮毂等油污较重部位的清洗。
去油剂由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和助剂复配制得。无色透明液体。除油污力强。对工件无腐蚀作用,效果优良。用于塑料机壳外表清洁工序,可去除ABS或改性聚苯乙烯塑料机壳的油污和脱模剂残渍。
清洗或者去除油污是一个复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包括吸附、渗透、乳化、增溶、分散等作用。由于大部分去油剂都属于洗涤剂,除油机理和洗涤机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可通过对洗涤原理的解释来理解除油原理。
洗涤就是将被洗物体表面上粘附的污物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去掉而得到清洁的表面。在洗涤介质中,洗涤剂减弱了污垢与固体的粘附力,在机械搅拌力作用下,污垢脱离固体表面,并与洗涤剂相结合,悬浮分散于洗涤介质中,经漂洗除去而得到清洁物体,这是主反应。另一方面,可能发生污垢在物体表面上再沉淀污染的逆过程。一个优良的洗涤剂必须能促进主反应的彻底进行,而抑制再沉淀逆反应的发生。
对于液体油滴的清洗,目前广泛接受的清洗机理主要有3个。
油滴的卷缩去除机理是最主要的一个机理。在清洗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织物表面吸附润湿,使得表面变得更加亲水,油滴在织物表面的接触角逐渐增大,与表面的接触面积越来越小,最后从表面脱离去除。
第二个是乳化机理,通过机械外力的作用使得油滴以乳化的形式暂时稳定存在于去油剂水溶液中。纺织工业生产中的油污大多是矿物油,不容易被皂化,主要由乳化作用去除油污。乳化作用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形成乳浊液的过程,一种液体分化成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油污的乳化就是将油污小颗粒分散在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乳液的稳定性。表面活性剂的憎水基团和油污小颗粒发生亲和作用,通过吸附、渗透、卷离、分散和增溶把油污除去。
第三个是增溶机理,油分子扩散进入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疏水核中,这个是热力学稳定的状态,可以自发进行。增溶机理认为,液体污垢在表面活性剂胶团中增溶是去除油污的最重要机制。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可有效地作用于被洗涤体,将污垢解离,同时在被洗涤体上形成一层吸附膜,解离后的疏水性污垢增溶于胶团中,当达到一定限度后,胶团解体,污垢以乳化形态存在于溶液中。液体油污的被增溶程度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在溶液中的浓度以及温度有关。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基本没有增溶能力;略高于cmc时,只有少量的油污被胶团增溶;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远高于cmc时,能形成更多的胶团来增溶。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增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洗涤液的温度有关。当溶液温度接近表面活性剂的浊点时,油污很快被增溶,所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浊点附近去除油污的能力达到最大值。增溶作用具有很强的洗涤力,在整个洗涤过程中较吸附(润湿、乳化)起更重要的作用。
新型LJ-1低碱度常温快速去油剂
众所周知,油脂一般分为皂化性和非皂化性油脂两大类,前者属于动植物油脂,能与碱发生皂化反应而生成可溶于水的肥皂;后者是不能发生皂化反应的矿物油脂,而只发生乳化反应。所以一般去油液都应具有皂化及乳化作用。LJ常温去油剂同时具有以上二大功能,去油速度快、使用温度低、除油效率高。去油工艺如下:LJ-1组合去油剂20mL,水980mL,温度≥ 0℃ ,时间0.5~ 30min。LJ-1组合去油剂选用美国和日本生产的LABS、聚乙烯吡咯酮等多种有机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盐组合成乳状半流体,使用方便。
组合有机表面活性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并具有催化加速乳化及渗透作用,而某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则发生皂化和乳化反应。如果将这些盐类与活性剂有机组合,效果更佳,使用温度低,槽液寿命长,成本低。
实验表明:提高组合表面活性剂浓度能加快去油速度,但并非线性关系。当组合活性剂的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浓度,对提高去油速度影响不大,不经济。在一般情况下LJ-1组合去油剂浓度与去油效果,与上述类同。增加其含量能加快去油速度,但应视所处理的油类进行浓度调整才最经济。
试验中发现某些盐类直接影响去油速度及效果,但其含量的多少并非十分重要,而碱类含量过高会使表面活性剂凝聚析出,降低去油效果。因此,盐类浓度在5~15g/L时也许是最佳的浓度选择。由于LJ-1去油剂使用量低,即使在0℃左右也不会凝固或析出,均有去油效果。从试验中可知,溶液温度升高对去油效果是有益的。从去油效果看,温度在5~ 40℃即可,无需加热,其去油速度已足够满足一般生产要求,而其节能及去油效率远高于其它中高温去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