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0
双叉犀金龟(学名:Allomyrina dichotoma)是金龟子科叉犀金龟属昆虫,俗称独角仙,兜虫,共有十个亚种,该物种体型较大,体长为3.5-6厘米(不包括头部的犄角),宽1.8-3.8厘米。其身体呈长椭圆形,背部有明显隆拱,身体呈栗褐色至深棕褐色或黑色。其头部较小,共有10节触角,其中鳃片部由3节组成。它们有三对长足强大而有力,末端具有一对利爪。
学术界对双叉犀金龟的种和亚种分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依据形态特征,如角的形状、体型大小和形状、鞘翅的光泽度,以及前鞘和鞘上的短柔毛。然而,这些特征在亚种之间的差异有限,使得划分亚种变得困难。尽管Trypoxylus kanamorii是叉犀金龟属的另一种,但其形态与双叉犀金龟的泰国亚种(Trypoxylus dichotomus politus)相似,因此其分类地位受到质疑。本词条依据主流观点,认为双叉犀金龟分为十个亚种,而Trypoxylus kanamorii是叉犀金龟属的另一个种。
关于双叉犀金龟的归属分类也存在争议。在中国,普遍认为双叉犀金龟归属于双叉犀金龟属(Allomyrina),而在日本,则认为其归属于叉犀金龟属(Trypoxylus)。
1771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首次命名了双叉犀金龟。
双叉犀金龟体型较大,体长为3.5~6厘米(不包括头部的犄角),宽度为1.8~3.8厘米。雌雄异型,身体呈长椭圆形,有坚硬的几丁质外壳,背部明显隆起,颜色从栗褐色到深棕褐色或黑色。头部较小,有10节触角,其中鳃片部分由3节组成。它们有三对强壮有力的长足,末端有一对利爪。
雄虫
雄性双叉犀金龟体长为3.9~5.6厘米(包括头角体长为6.2厘米),宽度为2.2~3.02厘米,因为体型大而被林农称为“天狼”。雄虫的头部有明显的角突(0.5~0.6厘米),末端为双分叉结构,粗壮并斜向前上方伸出;前胸背板上有一个末端分叉的小角突,向前伸出;两鞘翅端各有一个小圆突起,光滑且有光泽。
雌虫
雌性双叉犀金龟体长为3.7~4.6厘米,宽为2.16~2.55厘米,体型比雄虫略小,头部和前胸背板没有角突,但头部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瘤状突起,上面有3个小瘤,中间的小瘤较大且顶端尖;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个浅椭圆形凹窝,呈丁字状,并有小绒毛;背面较粗糙暗淡,鞘翅无光泽。
双叉犀金龟的幼虫体型较大,体长为8.9-9.6厘米,呈乳白色,身体呈“C”型弯曲,体毛多为黄色,少量为褐色。头壳是赤褐色,有较大的刻点,上颚发达,前顶有较长的刚毛。前胸气门前有一个棕褐色菱形斑,气门接近圆形且较大,前胸气门板略大于腹部各节的气门板。臀节腹板上有锥形刺毛,排列不规则呈三角形,其余部分为长针状刚毛,肛门孔呈横弧形,尾部为灰褐色。
双叉犀金龟的蛹光滑,颜色从黄褐色到深褐色,雌雄异形。雄蛹头部有分叉的头角,体长(含头角)为4.8-5.6厘米,宽2.2-2.5厘米,前胸背板有角突。雌蛹的头部和前胸背板均无角突,体长为3.5-4.4厘米,宽2-2.5厘米。
双叉犀金龟分布较广泛,在世界范围中,它们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缅甸、老挝、印度、泰国等多个亚洲国家。在中国,它们的分布范围从吉林到海南、从东南沿海到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区,且在温暖湿热、植物繁茂之地更多。
双叉犀金龟多栖息在低海拔和中海拔的山区密林。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阔叶林环境。成年的双叉犀金龟倾向于在草丛、松软的土壤洞穴或石缝中栖息,而它们的幼虫则偏爱肥沃的土壤或是新生长的树根下,尤其是那些以柞树为主的阔叶树锯末堆中。
此外,双叉犀金龟对湿度有着特别的偏好。当土壤表面变得干燥时,它们的幼虫会聚集在土壤下方更为潮湿的地方。而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刚刚羽化成虫的幼虫会由于缺水而死亡,从而降低其存活率。
双叉犀金龟是一种典型的昼伏夜出的昆虫。在白天,它们会隐藏在草丛、松软的土壤洞穴或石缝中,以避免天敌的威胁。但雌虫更喜欢在腐殖土中潜伏,而雄虫则更倾向于在腐殖土表面活动。夜间进行觅食行为,且其傍晚活动迅速,喜欢在爬上树木吸食树汁,并进行交尾行为。此外,雄虫还有展示其强壮的飞舞和格斗等行为,以吸引雌虫的注意。
在冬季,双叉犀金龟的幼虫会进入冬眠状态。通常,当气温下降到大约10℃时,大约在每年的10月下旬,幼虫的活动会明显减少。它们会群居在湿润的木材锯末、杂草碎末等腐植质或植物混合料的下层,停止进食和移动,进入休眠状态。这个休眠期大约会持续半年左右,直到第二年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幼虫才会复苏,重新开始觅食和生长。
双叉犀金龟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它们时常被灯光吸引,并在灯下欢快地飞舞,发出嗡嗡的声响,同时也在进行重要的生命活动,如交尾、飞舞展示以及偶尔的格斗。
双叉犀金龟成虫的食物来源相当多样化。它们主要依赖树汁或者熟透的野果为生,特别偏爱香蕉、桃等成熟的水果。此外,它们对光蜡树的树汁情有独钟,这是它们饮食中的一大特色。不仅如此,当食物匮乏时,这些成虫甚至会以活动力较弱或已经死亡的同类为食。它们会用强壮的足抓住目标,然后吸取其腹部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
而双叉犀金龟的幼虫则主要以朽木和腐烂的植物为食。这些腐烂的物质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帮助它们茁壮成长。
双叉犀金龟幼虫在土壤中移动的方式非常独特。它们通过自身的旋转动作,利用自身“C”型的身体形状,像钻头一样向土壤的深处前进。这种掘洞的方式使它们能够穿越不同的土壤层。当遇到坚硬的土壤时,幼虫会选择停留在土壤底层,因为那里的土壤较为稳定,有利于它们的生存环境。然而,如果土壤较为松软,幼虫则更倾向于停留在土壤的上层,因为软土更容易挖掘和移动。
此外,双叉犀金龟还擅长攀爬。主要拥有三对强健有力的长足,而在足的末端,还配备了一对锐利的爪子。这些爪子不仅帮助它们牢固地附着在物体表面,还成为它们进行攀爬的有力工具。
当双叉犀金龟面临外来威胁时,雄性个体会采取一种独特的防御策略。它们会利用自己的鞘翅发出连续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此外,雄性双叉犀金龟拥有一对角突,这些角突在它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角突主要用于种内竞争,即雄性之间为了争夺繁殖机会而进行的斗争。同时,角突也用于种间竞争,即与其他物种争夺领土和资源。在打斗时,雄性双叉犀金龟会运用其角突的技巧,将角突放在对手的前胸下,试图将对手从树上抓起来并使其翻落。
幼虫期
双叉犀金龟幼虫通常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孵化,然后进入越冬期,喜欢在湿润的腐殖质中越冬,常见于幼树根下、林区树叶下、锯末堆下等地方。幼虫期大约为300天,分为3个龄期。1龄幼虫长0.9~1.9厘米,头壳宽0.3厘米,初孵时为乳白色,进食后体透明,长毛为淡黄褐色;2龄幼虫长2.2~3.4厘米,头壳宽0.6厘米,白色,体不透明,气门明显,长黄褐色毛,足淡黄色;3龄幼虫长4~12厘米,头壳宽1.15厘米,食腐烂和新鲜的锯末。8~9月低龄幼虫蜕皮2次,10~11月完成蜕皮。老熟幼虫体型肥大弯曲,重17.8~25.5克,平均21.24克,化蛹前停止进食,钻入锯末深层做蛹室,预蛹期为7~10天。
蛹期
双叉犀金龟在第二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进入蛹期,有时因气温推迟到7月上旬,蛹期为14~17天,多数为16天。蛹初期为乳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蛹头朝上,体背及腹部常左右扭动。
羽化期
双叉犀金龟在含水量60%~75%的锯末中正常羽化,通常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成虫羽化时先裂开蛹壳,雄成虫脱皮过程需30~36小时,雌成虫一次性完成。羽化初期成虫为黄褐色,鞘翅较软,会在蛹室内停留2~3天后钻出,初期呈宗红色,鲜艳。羽化后在洞穴旁静伏12~24小时后外出活动。成虫寿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寿命越短,雌虫在20~26℃时寿命长于29~32℃,雄虫在20~23℃时寿命长于26~32℃。成虫在食物充足时可活1~2个月,缺乏时几天内死亡。
双叉犀金龟主要在每年的6月到8月这段时间内进行繁殖。这种昆虫的生命周期通常是一年一代,但也有少数情况下是两年一代。它们经历了从卵孵化成幼虫,再经过蛹的阶段,最后变成成虫这样一个完整的变态发育过程。
当雄性的双叉犀金龟从冬眠中苏醒后,不久便会开始寻找雌性的同伴进行交配。在这个过程中,雄性之间可能会用它们独特的角突进行角斗,以争夺与雌性交配的权利。
产卵
双叉犀金龟成虫通常在湿润、有腐殖质的杂草、树叶下的石缝和碎木屑中产卵,产卵量一般在9到28粒。卵初期呈椭圆形,长约0.34~0.35厘米,宽约0.26~0.3厘米,颜色为乳白色。卵期通常为13到18天,平均约14天。卵壳较厚且有弹性,掉在地上会弹起。经过4~5天,卵逐渐膨大,卵壳变成半透明状态,仍为椭圆形,长约0.5厘米,宽约0.39厘米。
双叉犀金龟共有10个亚种:
双叉犀金龟的饲养环境需要精心选择,最好选择平坦、通风好且避光的地方。一般饲料需要均匀地铺上一层大约30厘米厚,并保持适宜的湿度在60%到70%之间。
关于幼虫的饲养,有两种选择:可以提前将卵从产房中取出并分装,或者让它们在产房内自然孵化。当幼虫长到三龄后,需要为它们提供更大的空间,通常每条幼虫需要一个1升的饲养盒。如果观察到幼虫产生的粪便较多,占据了饲养土的大部分(超过70%),那么就应该更换饲养土的上半层。同时,新换的土和原有的土需要混合后继续饲养。当幼虫要越冬时,饲养环境的温度应保持在2到6摄氏度之间。
对于双叉犀金龟的蛹期管理,当三龄幼虫开始准备做蛹室时,我们需要避免打扰它们,并维持湿度在60%到65%之间,直到它们成功羽化。
至于羽化后的成虫,最初不要直接从蛹室中取出,应让它们自然出土。大约两周后,可以将它们放入铺有木片的饲养箱中,并喂食香蕉。同时,要定期清理食物残渣和死亡的成虫,以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
在饲养双叉犀金龟的过程中,为了繁殖后代,首先需要挑选体型合适的雌雄成虫进行配对。一旦开始交配,通常这个过程会持续三天左右。交配完成后,应将雌性成虫转移到专门的产房内,这个产房的土壤(腐殖土)需要足够紧实和密集,这样的环境有助于雌性成虫提高产卵的效率和数量。
在产卵期间,为了提供足够的营养,可以定期用成熟的香蕉来饲喂雌性成虫。大约经过20天的时间,第一批卵即可孵化。
双叉犀金龟的疾病防治包括四个方面: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防止因不适导致生病或死亡;避免饲养密度过高,以防疾病和真菌感染;在饲料中添加桑叶粉,减少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率;及时更换幼虫的腐殖土,防止传染性疾病。幼虫感染黑斑病时会出现黑斑,需立即隔离避免传染。幼虫还易感染白僵菌,这种病也具有传染性,需及时隔离。
双叉犀金龟的成虫在夏季(5月至9月)特别活跃,主要对多种林木如杨树、栎树、杏树、桃树、栗树和梨树等造成危害。这些成虫会啃食树木的嫩枝、树干和叶柄的基部,导致新生枝或叶片枯萎死亡,进而减少果实的产量。它们还会吸食树木伤口处的汁液,或者选择那些已经成熟且受到鸟啄或虫咬的果实为食。特别是对于桃、杏、李等果树来说,一旦果实成熟且受损,双叉犀金龟就会趁机取食。
除了成虫,双叉犀金龟的幼虫也是一大威胁。它们会在杨树、果树苗圃等地取食林木幼苗的树根和杂草根,同时还会吃腐烂的木材锯末、玉米杆和麦秆等有机物质,比如在浙江地区的铁皮石斛苗圃中,双叉犀金龟的幼虫就在基质中大量繁衍,通过咬断根茎和取食基质营养,对铁皮石斛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防治双叉犀金龟的问题上,一般可采取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及农业防治。
首先,化学防治措施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微囊噻虫啉这种低毒且环保的生物仿制药品。这种药物对于双叉犀金龟的防治效果非常显著,平均防治率可达到97.85%,且符合环保要求,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其次,物理防治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林区,我们可以挂设糖醋液诱杀剂来吸引并杀死成虫。这种方法既生态环保又安全,不会对生产造成干扰。此外,长期挂设诱虫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够吸引并杀死成虫,进而减少当年的成虫危害和下一年的发生量,确保林木和果树能够健康生长。
最后,农业防治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果树和林木的生产时期,我们需要加强果园、林场和苗圃的管理。例如,在4~6月,我们可以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并避免使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以破坏幼虫的生存环境。另外,在冬季林木或果树进入休眠期后,我们需要及时翻耕树下土壤,尤其是在腐植质多的地方要深翻20~30厘米,这样可以将双叉犀金龟的幼虫翻至土表并使其冻死,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双叉犀金龟这种昆虫不仅具有独特的观赏魅力,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多重价值。首先,它的雄性成虫因其独特且发达的额角而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它常被当作宠物昆虫来饲养,供人们欣赏和把玩。不仅如此,双叉犀金龟制成的标本和工艺品也因其独特性和稀有性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常被制作为各类商品出售。同时,昆虫在教学示范中的应用也因其独特性和趣味性而深受人们喜爱。
另外,双叉犀金龟的幼虫还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安全的食物来源。在韩国,它已经被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列为可食用昆虫,并且已经开发出了多种以它为原料的食谱。
除了观赏和食用价值,双叉犀金龟在环保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它主要以腐熟木屑为食,这意味着它可以处理各种生物质废弃物,如秸秆、枯枝落叶等。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减少废弃物的堆积,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出一些附加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该物种由于其易于饲养、方便研究以及独特的生理结构等优势,成为了昆虫科学研究的明星物种。科学家们可以在实验室轻松建立双叉犀金龟的繁殖体系,并且有多种方法饲养幼虫,甚至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让它们保持幼虫状态利于研究。 另外,双叉犀金龟体型较大,能够提供充足的 DNA 和 RNA 用于基因分析,同时针对该物种的 RNA 干扰技术也已经成熟,使得科学家们能更便捷地进行基因功能研究。 除了作为基因研究的良好材料,双叉犀金龟独特的犄角及其发育机制也一直是科研热点,科学家们从中发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可能用于抗击朊病毒的分子,展现了其在药物发现方面的潜力。
双叉犀金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界的宠儿,在日本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日本本土的标志性昆虫,双叉犀金龟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日本 “秋叶原文化” 中,这个文化圈涵盖了漫画、动画、电子游戏、玩偶等领域。例如,知名游戏公司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Square Enix) 旗下的《勇者斗恶龙》系列游戏就以双叉犀金龟为原型创造了怪物。 除此之外,双叉犀金龟还出现在动画作品中,并被设定为载具。比如上世纪 70 年代的儿童动画《无敌铁金刚》里,主角们的时光机就酷似一只长着角的犀牛甲虫。射击游戏《虫姬 sama》中,双叉犀金龟摇身一变成为了巨大的敌人昆虫,而恋爱养成游戏《Air》 则另辟蹊径,让女主角与一只雌性双叉犀金龟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