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7 22:12
双湄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青龙镇 ,地处青龙镇西边,距青龙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区28公里。东邻青龙,南邻禄脿 ,西邻禄脿 ,北邻禄丰 。辖双湄、多依树、安康、小河边、花箐、一摆田、小甸、界牌大村、界牌小村、海庙10 个村民小组。
双湄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4.00公里, 国土面积31.23平方公里,海拔1846.00米,年平均气温14.70℃,年降水量371.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 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1709.43亩,其中人均耕地1.02亩;有林地39109.90亩。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84户,有乡村人口1771人,其中农业人口1736人,劳动力104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68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1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7.00元。 农民收入主要以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709.43亩(其中:田1624.00亩,地149.51亩),人均耕地1.02亩,主要种植粮食 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39109.9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82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63亩,主要种植石榴、香椿、梨、板栗、樱桃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5396.00亩。
该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484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 有481户通电,有35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27户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3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32户。 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559.92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59.9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90亩。 该村到2010年底,有26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1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15.9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70.11万元,畜牧业收入622.83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04头,肉牛110头,肉羊275头); 林业收入27.59万元, 第二、三产业收入787.99万元, 工资性收入48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7.00元,农民收入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76.5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1人 ,在省内务工161人,到省外务工0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10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73.30万元,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樱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产业。
该村现有农户484户,共乡村人口1771人,其中男性857人,女性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736人,劳动力104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5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4.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该村建有党支部9个,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91人,少数民族党员6人,其中男党员67人、女党员24人。
村委会由总支书记、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双湄、多依树、安康、小河边、花箐、一摆田、小甸、界牌大村、界牌小村、海庙等10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7个,共有团员54人。该村党总支2005-2006年度被安宁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该村位于青龙镇西部,原名叫“双龙村”以村东村后两条小河对向村子,形似两龙相遇而得名。民国期间,村内发现石碑一块,碑文刻有:“湄水河、九曲环绕,两河在此汇合”之句,逐改名“双湄村”至今。村委会因设在双湄村而得名。该村从民主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期间,涌现出了如李方英、李茂枝、吴文光、张风仪等一批革命志士和支援革命的积极分子。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公开、财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进行公开。
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2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078.52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2010年未进行一事一议筹资额和一事一议筹劳。年末集体总收入0万元,有固定资产631.74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财务。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两级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按,积极组织各自然村和村民,认真开展“四清四化”,村容村貌治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2006年,在界牌大村、界牌小村、花箐、双湄村四个自然村投资25.99万元,修复长2011.3米的进村道路和227米的生活排水沟,解决了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80万元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优质农产品销路滞后;二、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增收渠道单一;三、农田水利设施基础条件较差,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一、利用交通十分便利,鼓励发展以餐饮服务业为主的“路边”经济及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休闲项目;二、利用特有一立体气候条件,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樱桃品牌,做好红梨、杨梅、石榴的品质提升,建设观光果园,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收入之一;三、积极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四、积极扶持种植、养殖大户,发展养殖示范小区,并对其做好服务工作;五、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引进、引导发展高附加值的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六、依托大工业发展,在外出务工人员方面,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到“十一五”末达到户均1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占全村收入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