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角犀鸟

更新时间:2024-02-24 03:24

双角犀鸟是佛法僧目犀鸟科角犀鸟属鸟类,又名大犀鸟、大嘴雀、罗比坏、瓦将。上嘴和盔突顶部均为橙红色,嘴侧橙黄色,下嘴呈象牙白色;颊、颏和喉等部位均为黑色,后头、颈部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为白色,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尾羽为白色,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带状斑;腿灰绿色并沾有褐色,爪子几乎为黑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只是盔突较小。因雄性成鸟的盔突上面微凹,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如同犀牛角而得名。

形态特征

双角犀鸟雄性成鸟长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嘴和一个大而宽的盔突,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头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双角犀鸟。上嘴和盔突顶部均为橙红色,嘴侧橙黄色,下嘴呈象牙白色。它的颊、颏和喉等部位均为黑色,后头、颈部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覆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为白色,还有明显的白色翅斑,极为醒目。尾羽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带状斑。腿灰绿色并沾有褐色,爪子几乎为黑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只是盔突较小。眼睛上生有粗长的睫毛。虹膜深红色,嘴基黑色,上嘴端部及盔突顶部橙红色,嘴侧橙黄色,下嘴象牙白色或乳白色。跗蹠灰绿色沾褐,爪近黑色。

雄鸟:脸颊至颏部黑色,枕部及颈部淡黄色,上体及两翼黑色。覆羽黄白色,形成明显的翼斑。飞羽基部和末端白色,飞行时翼下对比显著。胸部至上腹部黑色,其余下体白色。尾白色,具宽阔的次端斑。在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

雌鸟:盔较小,盔上无黑斑,虹膜颜色较淡,其余似雄鸟。虹膜一雄鸟红色,雌鸟近白色;喙基和盔下部黑色,上喙端及盔顶略带红色,上喙橙黄色,下喙近白色;跗跖灰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1190-1280毫米;嘴峰330-375毫米;翅500-552毫米;尾380-432毫米;跗蹠73-75毫米。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双角犀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

生活习性

习性

繁殖期间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欢成群活动于高大的榕树上。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犀鸟群大多固定在一个地点取食,直到食物吃尽才更换新的取食地点。它们也常常成群飞行,一个接一个地前后鱼贯前进。飞翔时速度不快,姿态也很奇特,头、颈伸得很直,双翅平展,作几次上下鼓动后,便靠滑翔前进,然后再鼓动几下翅膀,如此反复进行,如同摇撸一般。由于翼下的覆羽未能掩蔽飞羽的基部,所以在飞行时飞羽之间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它在鸣叫时,颈部垂直向上,嘴指向天空,发出粗厉、响亮的叫声。日落时,便飞到为密集的叶簇所遮蔽的大树顶上过夜。

食性

双角犀鸟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杂,主要以各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一般在树上觅食,也有时在地上。犀鸟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实际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却非常地灵巧,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而易举地剥开坚果,还能得心应手地捕捉鼠类和昆虫。

主要吃各种野果,也食蛇、蜥蜴、大型昆虫、鼠类和谷物。繁殖习性似冠斑犀鸟。取食和栖息于原始林的顶冠层。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德宏和盈江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每年的3-6月是双角犀鸟的繁殖期,巢大多是选择森林中的菩提树等高大乔木上的天然树洞,对其进行加工和修整而成。这种树洞又大又宽,离地面也很高。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少数为1枚或3枚。卵刚产出时为纯白色,以后变为淡皮黄色或皮黄褐色。卵呈卵圆形,大小为(60-72)毫米×(42-50)毫米。雌鸟承担孵卵,孵化期大约为31天,雏鸟为晚成性。雌鸟在孵卵期间用自己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混合后堆积在洞口,将洞口封闭缩小,同时雄鸟也在外面用它的大嘴衔泥,并混合果实、种子和木屑将洞口封闭,仅留一个小孔让雌鸟嘴端能够伸出。雌鸟在洞中孵卵、育雏,既安全,又舒适,不怕风吹日晒,还有利于保护雏鸟免遭蛇类、猴类和猛禽等的威胁和侵害。雌鸟和雏鸟排便时,把肛门对准洞口,直接喷射出去,雌鸟还不时地用嘴将洞内的污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清洁。雌鸟在雏鸟孵出后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换羽,这时几乎没有飞翔的能力,换羽之后,便将洞口的封闭物啄破,与长大的雏鸟一起飞出来。整个孵卵、育雏期间的食物,全由雄鸟供给。为了使雌鸟和雏鸟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鸟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飞到外面觅食。这时,雄鸟还会将自己砂胃中的一层壁膜脱落下来,吐出体外,形成一个薄囊,它就用这个薄囊临时贮存觅到的浆果、坚果等食物,带回巢中。如果雌鸟没有伸出嘴来迎候,雄鸟便用嘴轻轻地敲打树干,通知雌鸟取食。因此,到繁殖期结束的时候雌鸟和雏鸟都长得很肥胖,而雄鸟却累得精疲力尽,非常消瘦。雌鸟在洞中身体弄得很脏,但出洞之前要换新羽,所以如果提前出来,它几乎没有飞翔能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双角犀鸟的种群密度表明,考虑到适当海拔范围内的大致栖息地,原产地内的种群数量可以在预测的基础上估计为23000-71000只。这属于20-49999只个体,大致相当于13000-27000个成熟个体。在保护区之外,即使相邻,物种数量的密度也可能低得多,通常远低于每平方千米1只个体(Gale and Thongaree 2006年,Mudappa and Raman 2009年,Naniwadekar 等。2015年)。

趋势合理性:对2000-2012年间森林砍伐的分析估计,该物种在三代(55.2年)内的森林损失为26.1%(Tracewski等人,2016年)。该物种通常不耐森林干扰,此外还受到狩猎的严重威胁。因此,其物种数量的实际下降速度可能大于仅基于森林损失的估计下降速度。三代间的下降率暂定在30-49%之间。由于该物种的世代长度很长,三代时间超过55年,因此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计算过去三代的减少幅度。假设下降速度保持不变,预计该物种在未来三代内将下降30-4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