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隐居叹

更新时间:2023-08-30 17:59

《沉醉东风·隐居叹》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曲列举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除班超是因通西域为国建功立业外,其他五个都因身居高官,在政治斗争中遭谗蒙冤致死。因此作出经验总结:做官没有好下场、心灰意懒,言外之意,当然是隐居好。

作品原文

【双调】沉醉东风·隐居叹

班定远飘零玉关田1,楚灵均2憔悴江干3。李斯4有黄犬悲,陆机5有华亭叹。张柬之6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7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班定远:班定远即班超,西汉名将,曾经奉命镇守西域,并使西域各族与汉朝政府恢复友好关系,因此被任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玉关,指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的西北边,是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

2. 楚灵均:即屈原,字灵均,楚国的改革派,曾经担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

3. 江干:江边。

4.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后前往秦国,成为秦国的丞相。

5. 陆机:西晋诗人,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6. 张柬之:襄阳人,因为狄仁杰的推荐,唐武后时被任为宰相,后因佐唐中宗复位有功受封为汉阳郡王。

7. 苏子瞻:即苏轼,字子瞻,宋代文人。

白话译文

班超独自飘零在玉门关,屈原在汨罗江边容颜憔悴。李斯忍受过与儿子牵黄犬打猎都没机会的悲哀,陆机也有过再也听不到故乡华亭之上鹤唳之声的感叹。那柬之年老之时还要遭受磨难,苏轼四五次被放逐。就因为这些,我对求取功名之事已变得心灰意懒。

创作背景

元代泰定三年(1326)春季绰然亭落成,因此可断定“沉醉东风”组曲必作于泰定三年至天历元年(1326—1328)这三年间,因为天历二年(1329)二月作者就奉诏赴任陕西行台救灾了。在其归隐的八年中,朝廷曾七次召他回朝,仅泰定朝就有四次,但他都坚卧不起。这首曲就回答了其中的原因。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张养浩的[双调·沉醉东风]共写有7首,均是感叹官场险恶、宦海沉浮。这首曲子是其中的第二首,通过描写六个从政的古人的悲惨遭遇,来表明自己“功名意懒”的思想。

第一句讲述了班超的故事。班超曾经为西域与汉朝政府的友好关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在西域生活了31年,晚年因为年老多病,思念家乡,上疏要求回归故里,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语,此句即指此事而言。但是他的要求三年都没有被批准,直到三年后他的妹妹班昭再次上疏请求,才得到皇上的批准,被调回朝廷。班超的一生为了西域的安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虽然被封为定远侯,但是却要遭受背井离乡的苦痛。特别是到了晚年提出要求返乡的要求也三年不被批准,境况十分凄惨,差点就落了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第二句讲述了屈原的故事。屈原为人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他任官期间,主张实行改革,并要求联齐抗秦,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与重用。但是后来由于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将他先后流放汉北和江南。在他流放江南期间,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忠臣,屈原到最后也只是落得个被流放,最后被逼投江的下场。

第三句讲述了李斯的悲惨遭遇。李斯在担任宰相期间,曾经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为其统一大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他因为受到赵高的陷害,被腰斩于咸阳市。临死前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 俱出上蔡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以表示对出仕从政的悔恨。所谓的黄犬悲就是指李斯被腰斩一事。

第四句讲述了陆机的遭遇。他是西晋著名的文人。在“八王之乱”中,为成都王带兵与长沙王作战,后因兵败被杀, 临刑前叹道: “华亭鹤唳,岂可闻乎!”

第五句讲述了张柬之的故事。张柬之被中宗封为汉阳郡王后不久,因受到武三思的陷害,被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司马,当时他已经有八十多岁时了,到了贬所后,郁郁寡欢,忧愤而死。

第六句讲述了苏轼的遭遇。苏轼生活在北宋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受到新旧两党排挤。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他因为 “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绍圣元年,他因被人弹劾“诽谤先帝”, 而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在前往贬所的路上,又再次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他又被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四年后。碰到朝廷大赦,才得以北还,但是他次年便病死在常州。他的一生就是在这不断的贬官中度过的,境遇可谓悲凉。

此曲的前六句分别讲述了六个古人的悲惨为官遭遇。初读似乎毫无关联,但是作者用“因此上功名意懒”一句将其联系起来并加以总结。原来作者在前面所讲述的六个故事都只是他举的例子,每个例子都旨在说明自已“功名意懒” 的原因。确实,仔细看看那六个古人的遭遇,哪个不是心怀忠君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心,他们最后的结局却一个比一个悲惨,难怪作者要“功名意懒”了。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名家点评

重庆工商大学中文系教授熊笃:此曲结构别致,前六句用铺叙一气呵成,历数自古忠臣的悲惨下场,作为原因铺垫;结句才是结果,也是全篇的主旨;前因后果,水到渠成。(元曲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20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游京师,不忽木荐为御史椽,复授堂邑县尹,在官十年,颇有政绩。武宗朝,入拜监察御史台,奏时政万言,得罪权贵。延祐初,以礼部侍郎知贡举,升礼部尚书。英宗至治初,参议中枢省事,以直谏触怒英宗,弃官回家。文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劳累而死。追封滨国公。诗文集有《归田稿类》,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多为辞官归隐后所写,既讴歌了隐居之乐,也揭露出任途险恶,世态炎凉。今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曲两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