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5 14:16
双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二个以上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的保险。双重保险往往会造成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的情况。双重保险并不要求保单承保完全相同的利益、危险或期限。各保单之间只要存在重叠现象,便属双重保险。另外还有1944年由弗莱德·麦克莫瑞和芭芭拉·斯坦威克主演的同名电影。
双重保险又称为复保险,其具体内涵在学理和立法例方面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将双重保险界定为: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的行为,且各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总和超出保险标的价额。采取这种内涵的立法例国家有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有的将双重保险界定为:要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契约,而该数个保险契约,均须于同一保险期间内发生效力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41条第3款规定:双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二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但是,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改草案)》第41条第4款将双重保险界定为:双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二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上述对双重保险界定的主要区别体现为:各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总和是否超出保险标的价值。由于“立法例规定双重保险的目的,在于合理分担各保险人的赔偿责任,而不论各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之和是否超过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将双重保险限定于超额的双重保险,并没有多少实益。” 此外,关于双重保险是否要求保险利益同一,也存在疑问。
1.保险责任期间具有重叠性
双重保险责任期间的重叠性包括全部重叠和部分重叠。全部重叠,是指保险责任的起讫时间完全相同,亦称同时复保险。部分重叠,是指保险责任的起讫时间非完全相同,但存在部分相同,亦称“异时复保险”。“不过保险期间之始期及终期,并不以绝对相同为必要,只期间有一段重复,则在其重复期间内,仍为复保险契约。”“所谓同一期间,不必数个保险契约之始期与终期,完全相同,只须其一部分的期间,立于交叉关系,而发生共利之利害者,即成为复保险。”此外,有教材认为这里的“期间”是指数个保险合同的“生效期间”,这里的“期间”应指“保险责任期间”。因为保险合同的生效期间并不一定与保险责任期间完全一致,有时保险合同已生效,但保险责任期间未开始,因此,该“期间”应该指“保险责任期间”,而非保险合同“生效期间”。
2.被保险人、保险标的同一
保险标的是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身体。通说认为,双重保险要求投保人订立的若干保险合同,必须针对共同保险标的的同一保险利益,至于投保人是否相同在所不问。那么,投保人针对同一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利益投保,是否构成双重保险,不无疑问。为解决该疑问,首先需要分析保险利益的主体。
保险利益为英国海商法学者创立,其内涵经历了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经济性保险利益学说的演变,人们对保险利益主体的理解也是渐进的。传统观念认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投保人是保险利益主体,在保险合同效力存续期间内或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是保险利益主体。现代保险理论和实务普遍认为保险合同订立时,投保人是否是保险利益主体并不重要,关键是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是保险利益主体。在财产保险中,只有被保险人有权依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人填补损害,“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并无实际意义”,被保险人是保险利益的当然承受者。
双重保险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防止保险利益的承受者,即被保险人获取不当利益,因此,双重保险的要件之一是被保险人相同。投保人针对同一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利益投保,通常情况下,不构成双重保险,但是,若该保险利益存在权利混同或者吸收,构成双重保险。因此,保险利益是否同一,不是双重保险的一般构成要件之一,而同一保险标的则是双重保险的构成要件之一。
3.保险危险或者保险事故同一。
双重保险中,每份保险合同承保的保险危险或者保险事故并不要求完全一致,只需存在共性即可。
4.投保人与两个以上保险人分别订立不同的保险合同。
双重保险的要件之一是:各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存在若干独立的保险合同。若与数个保险人订立一份保险合同,则属于共同保险合同。共同保险是指两个以上的保险人对于同一风险造成的损失按照约定共同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其特征是,各保险人只按照其与投保人之间签订的一份共同保险合同承担责任。
在双重保险下,发生损失保险人须进行分摊,分摊方式有以下三种:
(1)比例责任制,即按照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金额,比例分担损失赔偿责任,其公式为:
某保险人的责任=(某保险人的保险金额/所有保险人的保险金额总额)×损失额
(2)责任限额制,即各家保险公司对于损失的分担并不以其保险金额作为分摊基础,而是按照他们在如无他保的情况下所负责的限度比例分担。其公式为:
某保险人责任限制额=(某保险人独立责任限额/所有保险人独立责任总和)×损失额
例如,甲、乙包承保同一财产,甲保险人承保2万元,乙保险人承保8万元。如发生损失4万元,甲在没有他保情况下赔付2万元,乙在没有他保情况下赔付4万元,则:甲赔付=2/6*4=4/3万元,乙赔付=4/6*4=8/3万元
(3)顺序负责制,即同一保险标的有两家以上保险公司承保时,最早出立投保的保险人首先负责赔偿,第二个保险人只负责超出第一个保险人保险金额部分,依次类推。
投保人进行双重保险的动机多样,有的是为了攫取不当利益,有的是为了增加安全度,立法应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规定。因此,根据投保人的主观状态,将双重保险分为善意双重保险和恶意双重保险具有现实意义。
(一)善意复保险和恶意复保险的界定
善意复保险是指投保人投保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超额保险赔偿金,旨在增加安全度,提升对某一危险的防范能力,减少损失而进行的双重保险。
恶意复保险是指投保人旨在为了攫取超额保险赔偿金而进行的双重保险。
(二)善意复保险和恶意复保险的认定
关于双重保险是善意抑或恶意,大多立法例根据投保人投保时是否履行了通知义务进行认定,如果履行了通知义务,该双重保险被认定为善意双重保险,反之,被认定为恶意双重保险。有的立法例规定履行该通知义务的主体是被保险人,《澳门商法典》第1002条规定:如被保险人恶意不作出通知,所有保险人均不承担支付赔偿责任。这主要是由于英美法系中,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法律地位显著,而中国《保险法》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法律地位突出,在很大程度上,这一差异导致通知义务的法定主体不同。但是,不考虑投保人与保险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不区分双重保险是否超额,笼统地规定通知义务是欠妥当的。
由于保险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商业活动,大多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并不知自己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因此,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是否履行通知义务作为认定其主观上是善意抑或恶意的标准,这进一步增加他们义务,置被保险人于更加不利地位,可能导致被保险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发达国家保险法逐渐改善不利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条款,突出保护被保险人的立场,取消投保人双重保险的通知义务,即使对其有所规定,也严格限定其适用条件。保险人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商主体,在保险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承担前置义务,即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主动书面询问投保人、被保险人是否存在双重保险并对双重保险的含义、虚假陈述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说明。在此前提下,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履行通知义务。如果签订双重保险合同时间存在先后之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应向各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
对于投保人不同且彼此之间不存在信息沟通的双重保险,法律应规定被保险人为通知义务的法定主体;如果被保险人因不知情而未履行通知义务,应认定该双重保险为善意双重保险,各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
法律除规定保险人的前置义务及通知义务的主体外,还应当规定双重保险的通知内容,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通知义务内容更加明确,避免因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知内容的瑕疵而影响保险合同的效力,如台湾地区《保险法》要求投保人通知其他保险人的名称和保险金额。在超额双重保险中,通知义务主体如果如实回答了保险人就双重保险的书面询问,就认定其履行了通知义务,该双重保险为善意双重保险,反之,除非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不知情,为恶意双重保险,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如台湾《保险法》第37条规定。
此外,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通知义务不适用于非超额双重保险。对于非超额双重保险,各保险人只承保保险标的部分价值,被保险人不存在谋求不当利益,主观上不存在恶意,因此,非超额双重保险属于善意双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