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内陆国

更新时间:2024-10-25 13:10

双重内陆国指的是本国是内陆国而其周围所有的邻国也是内陆国的国家,世界上的双重内陆国有乌兹别克斯坦列支敦士登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语:O'zbekiston Respublikasi,1991年-),简称乌兹别克,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

发展历史

前1000年,境内出现阶级社会

870-1212年,喀喇汗国黑汗)王朝统治。统治后期(12-13世纪)由西辽监督统治。

1212–1220年,花剌子模在1210年代开始管理。

1220–1368年,后被大蒙古国征服,分别划归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后被帖木儿占领。

16世纪,乌兹别克人领袖昔班尼南下河中农业区。推翻帖木儿王朝

17世纪,分裂为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

18世纪,浩罕独立。

1873年,布哈拉汗国的曼吉特王朝被沙俄征服,成为附庸国

1918年,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0年苏俄红军侵入希瓦汗国,推翻阿布德·阿拉汗(1918-1920年在位)的统治,希瓦汗国灭亡。

苏俄随后在其领土上建立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见花剌子模),1924年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解散,其领土并入乌兹别克土库曼两个加盟共和国。同年10月,原布哈拉汗国的一部分和希瓦汗国的一部分合并,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8月31日宣告独立,改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

人口

2556万人,大多是乌兹别克族,也有俄罗斯族、卡拉卡尔帕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以及哈萨克族和朝鲜人等民族的少数分布。

政治

宪法上,乌兹别克享有自由民主体制。然而,自卡里莫夫在1991年上台,他的任期已分别在1995年、2002年及2007年获得延长。2002年的选举亦同时选出上、下议院的议员,但却是在没有反对党之下进行。因此,国际观察员都一般认为是次选举不能达到民主水平。在执政党以外其他政党可以成立,但却必须政府批准。另外,传媒亦受到政府操控,甚少报道政治有关讯息。乌兹别克在国内基本上对所有反对派实施党禁。国内最大反对派是乌兹别克伊斯兰运动。

行政区划

乌兹别克共分成1个直辖市、12个州和1个自治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南部与阿富汗接壤,东部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接壤,北部和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由于其邻国皆为内陆国家,濒临咸海。国土大部分位于红沙漠中。境内最高的山是海拔4301米的阿迪隆加托吉峰。

经济

和许多其他独联体经济体一样,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在经济转型的头几年里有所下滑而到1995年后开始复苏,这得益于政策改革的累积效应开始起作用。经济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在1998年到2003年间每年增长4%,之后增速更是到了每年7%-8%。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8年该国的GDP几乎是1995年的2倍(以固定价格计算)。2003年以来年通胀率平均在10%以下。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很低(2006年以当时美元币值算为61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算为2250美元)。这排在209个国家中的第169位;在12个独联体国家中,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比其低(2006年)。经济生产集中于日用品:该国是世界第6大棉花生产国和第2大棉花出口国,世界第7大黄金生产国。同时该国也是区域内重要的天然气、煤、铜、石油、银和铀生产国。

农业雇用了该国28%的劳动力,贡献了GDP的24%(2006年的数据)。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很低,而不充分就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据估计至少有20%。不过,在棉花收获的季节,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被动员去田里帮忙收棉花,并且是义务性质的(相关内容可见乌兹别克童工问题)。由于该国使用童工,导致一些公司,包括TescoC&A、Marks&Spencer、Gap和H&M共同抵制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棉花。

面对获得独立后种种的经济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政策,强调国家控制,减少进口和能源自给。自1994年以来,该国国家控制的媒体反复宣称这是“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模式”的成功,并且暗示这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道路平稳转型的独特范例,这种方式能成功避免经济震荡、停滞和贫困。

与中国关系

早在两千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就有往来。1992年1月,两国建交,以后中乌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双方高层交往日益密切。2010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乌,2011年、2012年卡里莫夫总统两次访华后,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中乌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双方坚定支持对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努力,乌方在涉台、涉疆、涉藏等问题上始终同中方坚定地站在一起;安全合作卓有成效,中乌在合作打击地区“三股势力”、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顺利举行等方面保持了密切协作。

务实合作成果丰硕,2012年中乌双边贸易额达28.7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过乌境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运营顺利,中乌工业园等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两国贸易结构也由以前单纯的资源贸易向非资源和投资领域拓展。中国对乌投资总额已超过40亿美元,中国已成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投资国、第一大棉花买家、第一大电信设备土壤改良设备供应国。

人文交流日益密切,2005年建立塔什干孔子学院。第二家“孔子学院”也很快就要开设。

列支敦士登

列支敦士登公国(德文: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或又可准确译为列支敦士登亲王国),欧洲中部的内陆小国(联合国区域集团定义为西欧国家)地处于瑞士奥地利两国之间,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另一个为乌兹别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这个君主立宪制的山区小国,虽然土地狭小兼人口稀少,但却拥有异常高的国民所得水平,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60,000欧元,是一个以阿尔卑斯山美丽风光避税天堂与高生活水平而著称的富裕小国。

地理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内陆国家,与乌兹别克并列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

列支敦士登坐落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的莱因河谷,其西边是以莱因河作为边界与瑞士相邻,东侧则是以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岭地带与奥地利为界。全国只有西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位在平坦的河谷里,其余地区大都属于山地。

列支敦士登唯一的天然湖是Gampriner Seele湖,是由于1927年水浸的莱茵河侵蚀造成的。

该国境内唯一的可耕地集中在莱因河沿岸的冲积平原,曾经一度满是沼泽的此地区经过人工的抽干后变成农地,除了少数的农耕活动外,列国境内的农业还是以畜牧为主,主要农业区,是周围的莱茵河谷,种植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和蔬菜。首都瓦杜兹座落于一块可以俯视莱因河谷的高地上。

虽然是在阿尔卑斯山区,但由于有意大利半岛吹拂而来南风,列支敦士登仍属较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时其东部与南部山区的坡面则非常适合从事滑雪等山地活动。列支敦士登夏季气温在20℃-28℃之间,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5℃。7月和8月雨量最多可达130-150毫米,而12月和1月降雨量最少为30-50毫米。

境南的雷堤康阿尔卑斯山脉(Rätikon Alps)坡度陡峭,境内最高峰为属于三姊妹山脉(Drei Schwestern)之一的灰尖峰(Grauspitz),海拔2499米,是列支敦士登与奥地利的分界。全国海拔最高的城市是Triesenberg,在886米以上。全国边境和瑞士接壤长41.2公里,对奥地利则是36.7公里。

人口

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地区总人口第四少的国家,排在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之后。在境内约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外国国籍,主要是德国、奥地利,还有瑞士。本国人口的种族分布非常单纯,有86%是属于日耳曼民族分支的阿勒曼尼人,意大利人与土耳其人则是余下少数民族里面较具有指标意义的大宗。据政府统计当地有58名(2006年)华裔公民在当地生活。

语言上,虽然德语是列支敦士登的官方语言,但大部分的居民却都是使用属于德语方言之一的阿勒曼尼语,其他日耳曼语斯拉夫语匈牙利语承认为正式少数民族语言

列支敦士登主要信仰基督教,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其中大部分列支敦士登人主要是罗马天主教(78.4%),还包括少部分的新教徒(8.3%),其余的则包括伊斯兰教徒(4.8%),东正教(1.1%),犹太教(0.1%),其他教派者(0.4%)及无正式宗教信仰者(2.8%),此外还有4.1%的居民当局没有给出他们的宗教信仰。列支敦士登的穆斯林社区在过去二十年中随着外来移民的涌入快速成长,主要是来自土耳其和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波黑),这些移民大多是从其他西欧国家再次移居而来。按照官方的统计数字,该国穆斯林人口从1990年的689人增长至2000年的1593人,而汉斯-亚当二世表示他自己倾向于在该国修建穆斯林公墓。

列支敦士登在1997年前都是属于瑞士的库尔(Chur)教区,直到1997年12月2日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批准成立直属教宗的瓦杜兹教区管理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的宪法还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同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信仰歧视。各宗教团体依据2000年调查统计得出的比例从政府得到资金补助,例如在2007年政府拨款30万瑞士法郎给天主教会,而自2006年开始穆斯林社区则获得政府每年拨款25000瑞士法郎。

列支敦士登的1921年宪法规定天主教为国教。但天主教在该国的地位有所变化,在2007年6月21日首相Otmar Hasler告知国会一份关于政府和宗教社区之间建立新关系的临时宪法修正案正被起草中,这就使得当局必须就政教分离的问题与天主教会进行国家级层面的对话,而汉斯-亚当二世及王储阿洛伊斯王子均公开表示认同政教分离。 但是该国天主教社区反对这项改变关系的建议,当地的新教团体则表示欢迎该法案。2008年6月列支敦士登政府发布正式公告,宣布新的教会-国家法改革项目将从6月11日启动预计在同年11月14日结束。

列支敦士登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9.68年(男性为76.1岁,女性为83.28岁)。根据最近的预计表明婴儿死亡率千分之4.64。教育在该国非常普及,超过十岁以上的人口里面识字率是100 %。由经合组织运作的国际中学生能力评估项目将列支敦士登的教育列为世界上第十名,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历史

很久以前,列支敦士登的领土曾经是罗马帝国瑞提亚(Raetia)行省的一部分。多个世纪以来,由于这块领土地理上并不处于欧洲的战略要地,因此在欧洲历史上少有影响力。在现今这个王朝统治以前,这个地区曾是连续几位Hohenems伯爵的封地。列支敦士登人为阿勒曼尼人的后裔

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名字来源于列支敦士登王朝,而后者来自遥远的下奥地利地区的列支敦士登城堡。列支敦士登家族至少从1140年开始即拥有此城堡直到13世纪为止,之后从1807年起又重新拥有该城堡。历经多个世纪,列支敦士登王朝夺得了大片土地,主要在摩拉维亚、下奥地利西里西亚和施蒂利亚公国(Duchy of Styria)等地。虽然这些领土都是由其他地位更高贵的封建贵族通过采邑制分封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哈布斯堡王朝,曾经有多位列支敦士登王子作为王室的亲密顾问服务于哈布斯堡王朝。但是由于没有任何一块领地是直接属于其名下,因此列支敦士登王朝也就没有资格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因为列支敦士登家族极为热衷于在帝国政府中的权势地位,于是就想寻找一块直属的土地,即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之外其他封建主在这块土地上都没有任何权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家族终于得以从Hohenems伯爵手中购买了两块采邑-许内勒贝格庄园的贵族统治权(Schnellerberg,1699年)与瓦都茨郡的伯爵爵位(Vaduz,1712年)。面积很小的许内勒贝格与瓦杜兹恰好满足其政治地位的需要——除了他们自己的伯爵主权及宗主皇帝之外不属于其他封建贵族。

于是在这项买卖正式生效之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在1719年1月23日宣布将许内勒贝格与瓦杜兹合并,提升地位为一个独立的小型大公国(Fürstentum),并以其最亲近的大臣安东·弗洛里安(Anton Florian of Liechtenstein)赐名为“列支敦士登”。因而在这一天列支敦士登才真正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主权成员国。为了证明之前对于列支敦士登的购买完成是出于政治地位的需要,列支敦士登亲王在之后的120多年中没有踏足一步这块属于他们的新公国。

作为拿破仑战争的结果之一,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控制了神圣罗马帝国,他瓦解了帝国而这对列支敦士登产生了深远影响——帝国、法律及政治体系都瓦解了。国家不再对对国境之外的任何封建贵族付有责任和义务。现代出版物则普遍(虽然不正确)将这些事件赋予了列支敦士登的“主权”属性。实际上,当时列支敦士登亲王就和其他的宗主贵族一样仅仅对列支敦士登拥有宗主权。从1806年7月25日莱茵联邦成立直到1813年10月19日联邦解体为止,列支敦士登亲王都是他的“保护者”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仆臣。

之后不久列支敦士登在1815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后恢复独立,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又译为日耳曼邦联,1815年6月20日-1866年8月24日,实际上由奥地利皇帝操控)。1868年德意志邦联瓦解,列支敦士登解散自己仅有的一支小型军队并且宣布该国将转为永久中立国,这中立地位让列支敦士登避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一直持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支敦士登一直与奥地利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也在战时因这关系使得该国的经济元气大损,而转而寻求与瑞士成立关税与货币同盟,1919年时更进一步将该国的对外关系(国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组成一个中立联盟。与瑞士的这一联盟使列支敦士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中免受德国的侵略。

1938年春,在奥地利被并入大德意志帝国之后不久,84岁的弗朗茨一世退位,提名其31岁的堂侄孙弗朗茨·约瑟夫二世担任他的继任者。虽然弗朗茨一世声称他是因年老而退位,但是据信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希望德国吞并列支敦士登发生在其在位期间。而他于1929年娶的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维也纳犹太女性,本地的列支敦士登纳粹当时已经将她列为反犹太人的“目标”。虽然列支敦士登没有正式的纳粹党,但是同情纳粹的运动在其全国联盟党内已经压抑了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支敦士登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也是少数几个不承认慕尼黑协定以及第三帝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欧洲国家之一,并且在二战中始终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为合法政府,其位于战区的家族财产被带到列支敦士登(以及伦敦)妥善保管。在战争快要结束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夺取了在其认为是德国领土的地区,而剥夺了列支敦士登王朝在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世袭的全部土地及所有权,而直到1938年德奥合并之前列支敦士登大公还一直居住在维也纳。列支敦士登被剥夺的主权(属于国际法庭中现代法律争议的部分)包括超过1600平方公里的农田及森林,以及许多其家族所拥有的城堡和宫殿。列支敦士登大公依然对这些土地提出主权要求,要求捷克和斯洛伐克归还所占领土。也因此争议,列支敦士登公民在冷战期间被禁止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后,列支敦士登和它们之间依然互不承认。但最终列支敦士登分别于2009年7月13日和12月9日与捷克和斯洛伐克建立了外交关系。

列支敦士登在二战快要结束时,曾拒绝苏联的遣返要求而为大约500名俄罗斯解放军士兵(一支编入德意志国防军俄罗斯投敌部队)提供政治庇护;为纪念这一事件在靠近奥地利边境的后许内勒贝格(Hinterschellenberg)树立了一块俄罗斯纪念碑,同时在该国的旅行地图上也有标明。当时作出给予政治庇护的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列支敦士登自身仍很贫困,为这群难民提供生活所需十分困难,而苏联的声势正如日中天。最终,阿根廷同意这些避难者前往永久定居。相比之下,英美等战胜国在奥地利执行了“严责行动”(Operation Keelhaul),将在战时曾经协助德国的苏联民众遣返母国,之后遣返对象甚至扩及为了逃离共产党掌政而离开苏联的东欧难民。被遣返的难民有极高比例是在古拉格的营区中被肃清。 由于战后严峻的财政困境,列支敦士登王朝经常通过出售家族所拥有的艺术珍品来缓解,例如其中就包括了美国国家美术馆于1967年购得的达芬奇名画《吉内薇拉·德·班琪》(Ginevra de' Benci)。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因为其境内的低税率环境、永久中立地位与完美的居中地理位置,吸引许多欧洲企业成为避税天堂,列支敦士登变得逐渐繁荣。观光业(主要是冬季时往阿尔卑斯山区的滑雪人潮)与金融服务业的发达,支撑起该国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

列支敦士登大公是世上第六富有的国家元首,据信其财产为40亿美元。列支敦士登人民过着世界顶级水准的生活。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1991年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95年加入欧洲经济区世界贸易组织

政治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且与欧洲其他仅具象征意义却没有政治实权的王室不同,列支敦士登的王族拥有相当程度的实际权力。该国的元首称为大公(Prince,德文里称为Fürst),现任元首汉斯-亚当二世是在1989年时由他逝世的父亲佛兰兹·约瑟夫二世(Franz Josef II of Liechtenstein)手上继承国家的统治权,并已在2003年8月15日时对外宣布,他将在短期内退位,将国家大权转由他的儿子、王储亚洛伊(Prince Alois)继承。2004年8月15日亚当二世正式任命王储阿洛伊斯王子为摄政,接管政府事务。

1862年时首度颁布宪法组成国会(Diet,或德文里称为Landtag),列支登斯敦国会是由25个依照区域人口比例,由人民直选的代表所组成,并由多数党的领袖出任阁揆。除此之外国家的行政体系实际上是由一个五人内阁负责,阁员名单是由国会指定,交由元首批准后正式上任。

列支敦士登的王室有个特殊之处,由于当初此公国就是由奥地利的贵族为了要能够拥有一块位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属地,而另行购买土地设立,长期以来该国的统治者就一直居于国外,如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宫。直到1938年在其家族失去在捷克的领地(1919年)多年以后才搬到瓦杜兹。现任元首汉斯-亚当二世是第一位居住在国境之内的列支敦士登统治者,在2003年3月16日举行的一场全民公投中,他以投票不通过他就要举家迁移到奥地利居住作为要胁,得到国内大部分人民的同意(通过比例64.3%)通过一项进一步扩张列支敦士登王权的法案。此法案授权赋予统治者必要时得以解散国会,以及拥有国家人事与法案最后通过权的至高力量,相对于大部分只是形式上有王权的君主立宪国家,列支敦士登是非常少见的特例。

行政区划

列支敦士登境内拥有11个区(复数:Gemeinden,单数:Gemeinde),其中大部分的区其实都只是包含了一个单独的城镇而已。

瓦杜兹(Vaduz)- 瓦杜兹位在全国正中央,依傍莱因河河岸,是列支敦士登的首都和主要人口中心。瓦杜兹是列支敦士登大公的故乡。

沙恩(Schaan)- 境内人口最多的一区,紧靠首都北方。

巴尔采斯(Balzers)- 位在国土最南端的一区。

特里森(Triesen)

埃申(Eschen)

毛伦(Mauren)

特里森贝格(Triesenberg)

儒格尔(Ruggell)- 位在国土最北端。

甘普林(Gamprin)

许内勒贝格(Schellenberg)- 北方区之一,名称承自当初组成列支敦士登的两个封邑之一。

伯朗肯(Planken)- 北方区,也是境内最小的一个行政区。

经济

虽然是个小国寡民、缺乏天然资源的地方,但是列支敦士登的经济在二次大战之后急起直追,从一个原本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国,发展成为全世界最高度产业化的富有国家之一,并且是少数世界上人均公司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以该国平均每人50,000美元的国民生产毛额,名列全世界第一,这种均富的状态间接也造就了该国极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几乎可以忽略的犯罪率。

列支敦士登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只有不到2%的劳动力致力于农业生产,该国境内主要的作物有玉米、土豆、大麦、小麦、蔬菜和葡萄,这些农地占据了38%的国土面积。家畜主要是在夏季时,以放牧方式蓄养于阿尔卑斯山区的高山草原上。

列支敦士登主要的制造业包括机械、纺织、制药、食品产品、金属制品、精密仪器、家具、假牙和陶瓷。公国的许多收入来自于银行业、旅游业、邮票的销售,以及在这里设立总部的国际化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在列国境内注册,主要是着眼在这里的低税收环境。其中其金融服务部门和可以与周边大国家的城市相媲美的生活水平而自豪。除了需要密集技术投资(该国每年约有5%的收入,是投资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轻工业之外(包括纺织、陶瓷与精密电子),该国政府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也被证实是个非常正确的方向,在列支敦士登有四成的工作职位是属于金融服务业,其中不乏长期居住于该国境内的外国人,或干脆直接由相邻的瑞士与奥地利跨越国境通勤。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瑞士的盟国,列支敦士登也自然承袭瑞士国际洗钱运动中心的地位。1924年时列支敦士登与瑞士之间签订有双边共同货币与关税条约,因此除了货物能在两国之间的国界自由流通外,瑞士法郎也成为列支敦士登的官方货币。但是除了上述几个事项之外,并没有条约规定列支敦士登在其他重要的政治、经济或政府决策上,必须事先获得瑞士的同意,这也使得列支敦士登仍能在经济上保有独立性。1993年时瑞士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由于列支敦士登在外交事务方面早已委任瑞士代执行,本身并无单独与他国签订协约的能力,连带的也使该国成为西欧国家里面少数仍流通非欧元货币的国家。

由于国土狭小,列支敦士登通过进口能源来满足其能源需求的90%以及所有的消费品,其工业用的原材料也极度依赖于进口。但是其强劲的工业使得出口反超进口,依据2001年的数据,进口额为9.06亿美元而出口额为18.18亿美元。

列支敦士登最为出名的国际品牌是喜利得(Hilti),它还是科塔计算器(Curta calculator)计算器的故乡。

1995年5月,列支敦士登成为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是一个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和欧盟之间作为桥梁的组织。政府正在试图将其经济政策与一体化欧洲的其他国家相协调。虽然2002年以来列支敦士登的失业率成倍增长,但比较起周遭国家其失业率仍算偏低,在2004年第三季时,其失业率仅为2.2%。

相对于周遭欧洲国家的重税主义,列支敦士登是欧洲大陆上少见的低税率国家,其营业税最高顶多只有18%的水平,税则简单明了,而成为许多邻国企业为了降低税赋支出而注目的避税天堂。约有73,700家公司在该国注册,其中有许多是外国企业的挂名或人头公司,这些所谓的境外贸易带来约占列支敦士登收入的30%以上。传统上,列支敦士登的银行系统是采行与瑞士相同的客户隐私政策,但此特性也使得该国的金融系统成为跨国非法商业的最爱,利用匿名帐户洗钱。为了避免这类非法行为成为国家经济的负担,2000年时通过的一项新经济政策紧缩了金融方面的自由度,限制银行机构不能提供匿名帐户这类的服务。汉斯·亚当二世声言列支敦士登将开始强硬的措施打击任何洗钱活动,并且与国际社会合作以提升列支敦士登作为合法金融中心的形象。但是根据最新的情况表明,列支敦士登是几个少数没有对能给其带来丰富利润的国际洗钱运动采取任何行动的国家之一。

特殊情况

在德国统一(1871年)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这段时期,世界上没有双重内陆国。当时,乌兹别克斯坦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而列支敦士登则与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奥匈帝国接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