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束缚

更新时间:2022-08-25 11:05

双重束缚,是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Double Bind Theory)。是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对方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如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容易使人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状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

产生背景

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双重束缚理论(Double Bind Theory)。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半个世纪以来,精神病学界围绕该理论正确与否有过激烈的争论,迄今没有取得共识,因为虽然很多人觉得双重束缚理论具有实用价值,但是难以获得经验研究的证实。不过,“双重束缚”这一说法不胫而走,在许多领域都获得应用。 双重束缚总是让人无所适从。比如,你对一个人说:“你必须自主选择”,那人就面临双重束缚。自主选择按说是自由的,但是你规定了“必须”,他又不自由了。他为什么不可以咨询别人意见后再做选择?为什么不可以将“不做任何选择”作为一种选择?一个单位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个家长,也应特别注意别使自己的员工陷入双重束缚。假如一位领导在员工大会上气势汹汹地说:“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嘛,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来找我谈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员工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同理,不同政府机关推出相互矛盾的规章,使老百姓受到双重以至多重束缚的事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贝特森认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双重束缚是:从一个层次上说,人类进化已经到了很发达的程度,可以为个体的生存而抗争(比如,在科学和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有残疾的婴儿很可能被父母抛弃,或者夭折,无数残疾婴儿生存了下来且长大成人了),而从另一个层次上说,人类作为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仍然摆脱不了死亡。大部分宗教其实都在试图帮人类摆脱这个基本的双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贝特森认为,与其说《圣经》(或其他宗教经典)的创世故事是迷信和谎言,还不如说它们是表达真理的另一种版本--隐喻的、诗意的版本。

特征

双重束缚是家庭环境中常见的,是导致家庭成员发狂的现象之一。当一个人与他人处于一种重要的关系之中,如果同时收到两个互相矛盾的信息,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精神分裂症就是这种痛苦的表达方式。双重束缚的特征如下:

1、两个或更多的人处在重要的关系之中

2、此关系是进行中的而且此经验是重复的

3、第一个指令是负向的,如你要做某事,否则我会处罚你或你不要做某事,否则我会处罚你。

4、第二个指令通常是更高或者是更抽象的层次上与第一个指令相冲突,同时用惩罚和威胁的口气来强化,可能会以非言语的形式呈现;如:你要这样做,只是你想这样做。

5、第三个指令是禁止逃跑并要求回答,受害者会被限制在两难的情境中

6、一旦受害者领悟了双重束缚的模式,指令的出现与否不再重要的了,但此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小动静就足以引发当事人的愤怒或痛苦。

作用

在家庭中,面对爱与恨的表达时,面对重要人物的远离与靠近的指令,接受信息的人会被迫进入一种难以正确辨别信息矛盾的情景之中,并无法给予满意的回应,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一个人经受受困于双重束缚时,他可能会变得困惑,怀疑一切,或采取防御措施,以扭曲的态度面对所有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失去与他人真诚沟通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是家庭沟通系统失调的结果。双重束缚理论的提出促进家庭治疗运动的开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