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3 21:27
双非婴儿特指在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在香港出生的一部分婴儿,这部分婴儿在出生的当天,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婴儿却能获得香港居留权。从2001年到2011年,双非婴儿的数量急剧增长,从每年620人增加到2011年三万多人。双非婴儿成为了利用法律漏洞谋取香港居留权的手段,其数量的激增严重冲击了香港的医疗服务体系,分薄了香港的医疗服务资源和教育资源,引起了香港政府和内地中央政府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香港社会对内地居民的反感,以及部分内地居民和部分香港居民之间的互相埋怨与不和谐现象。
双非婴儿特指在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在香港出生的一部分婴儿,这部分婴儿在出生的当天,其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婴儿却能获得香港居留权。
双非婴儿的概念包括以下要素:
一,该婴儿在香港出生;
二,该婴儿是中国公民或具有中国血统;
三,在出生的当日,该婴儿的父亲和母亲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双非婴儿”,起源于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的一项判决,此前香港《入境条例》规定父母双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时,在香港出生的婴儿不能享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但2001年同为内地居民的庄丰源夫妇为了儿子的居港权起诉香港政府时,香港终审法院不顾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司法解释,仅根据字面条文裁定“只要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即可以成为香港永久公民。同时裁决书内还否定了当时政府关于“会导致大批人士立即从内地涌入香港”的善意提醒。由于这个裁决,双非婴儿的数量在2001年之后不断增加,从2001年至2011年年底,双非婴儿累计的总数超过了17万。
双非婴儿首先引发的问题,是严重冲击了香港的医疗体系。很多双非婴儿的母亲(双非孕妇)以旅游或探亲的方式进入香港,但不经过正常的产前检查程序,而是在最后的时刻才到香港医院的急症室诞下婴儿,扰乱了香港本身已经负担不轻的医疗服务。双非婴儿的母亲之所以这样做,并非由于赞赏香港的医疗服务,而是纯粹为婴儿谋求香港居留权。这个情况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反感和香港居民对内地居民的敌对意识。
2001年之后,由于有关信息的扩散,为了赚钱而不顾香港社会利益的中介生意的参与以及来港产子的实惠等因素,双非婴儿的数字迅速增加,由2000年的不足1000名,到2010年急升至超过32,000名,2011年头十一个月,双非婴儿数量为33409名,远远超出了香港医疗体系所能负担的能力,更会对香港未来的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带来沉重的压力。
双非婴儿的持续增加还引起其他问题,例如其中不少双非儿童慢慢到了适龄入学的年纪,很多父母选择将子女送到香港读幼儿园。有香港教育界人士担心,大批双非儿童返回香港会冲击香港的教育系统。
根据一项估计,如果20%的双非婴儿将来返回香港读书,香港政府每年需要多支出至少1亿港元用于这些儿童的教育费用。一名在香港出生的婴儿从入读幼儿园至大学毕业计算,保守估计香港政府需为每名儿童付出115万港元的学费资助,因此香港当地很多市民呼吁应阻止双非婴儿数量的增长。
统计处处长欧阳方丽丽指出,人口普查没有直接反映出“双非婴”的资料,但统计处过去一直有到出生注册处作调查,并发现只有1%双非婴会在出生后留港,其余均会跟随父母返回内地。
然而,调查却发现有60%双非婴会在21岁或以前返港定居。欧阳方丽丽说:“双非婴是否回流,对整体人口结构有深远影响,政府有关部门亦会作相应政策予以配合。”她表示,统计处将公布2041年的人口推算结果,可进一步了解“双非婴”对香港未来人口结构的影响。
此外,统计处数字又显示,全年本港共有95,418名婴儿出生,当中近4.4万名婴儿的母亲为内地人,当中6,110名婴儿的父亲为香港永久性居民;35,736名婴儿的父亲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即“双非婴”;其余2,136名婴儿的父亲资料则不详。数字显示,香港双非婴的出生数目由2001年的620人增至2006年的16,044人,进一步增至35,736人,数目以几何级数增长。
香港社会也有声音认为,双非婴儿的增多可以纾缓香港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的问题。香港政府在回归之后的十多年来一直强调社会老龄化,生育率也徘徊在世界最低水平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双非婴儿的增多可以改善香港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