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3 10:30
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票收益是不可预测的。然而,在近二十年来的实证研究中不断发现股票收益率具有一定可预测性的证据,这些异常现象使得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和市场效率理论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例如规模效应、价益比效应及帐面市值比效应。在此背景下行为金融理论产生并发展起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其中之一。
加入MKT后的反向投资策略
对于市场状态因子的MKT,以形成期市场累积报酬减去形成期累积无风险利率之正负号作为是否执行反向投资策略的标准,执行结果表明当MKT为正作为操作标准时,反向投资策略的获利普遍提高,而当MKT为负作为操作标准时,反向投资策略的获利普遍降低。其中获利提升以2年一9个月和2年一1年组合最为明显。
加入Range后的反向投资策略
对于市场状态因子的Range,以月度之间横断面个股累积报酬最大差距的变动方向正负号作为反向投资策略的标准,当Range为正时,说明横断面个股累积报酬最大差距扩大。反之亦然。执行结果表明Range因子对反向投资策略获利的影响不是非常地明显。当Range为正时,在形成期为6个月至1年的投资组合中反向投资策略获利普遍提高,在形成期为2年以上的投资组合中反向投资策略获利普遍降低,反之亦然。
加入PE后的反向投资策略
就整体而言,(市盈率低的输家一市盈率高的赢家)的策略最优,而(市盈宰高的输家一市盈率低的赢家)的策略明显劣于其他策略。另外,(市盈率高的输家一市盈率高的赢家)的获利情况居于第二且具有显著性,说明市盈率高的赢家具有非常明显的反转倾向。卖出市盈率高的赢家可以确保反向投资的获利以及其显著性。
加入SMB后的反向投资策略
(公司规模小的输家一公司规模大的赢家)的策略与(公司规模小的输家一公司规模小的赢家)的策略明显优于其他策略,而(公司规模大的输家一公司规模小的赢家)明显最差。就整体而言,以(公司规模小的输家一公司规模大的赢家)的策略获利最优。故投资策略中如果包括买进规模小的输家,则可以确保反向投资的获利以及其显著性。
加入HML(t-p,t-1)后的反向投资策略
(市净率低的输家一市净率高的赢家)的策略与(市净率高的输家一市净率高的赢家)的策略优于其他策略,其中以(市净率低的输家一市净率高的赢家)的策略获利最住,而(市净率高的输家一市净率低的赢家)的策略获利最差。市净率高的赢家较容易反转。
De Bondt and Thaler(1985)认为市场会过度反应。也就是表现好的股票股价会过度高估,而表现差的股票股价则会被过度低估,所以在过一段时间以后,表现好的股票股价会向下修正,而表现差的股票股价会向上修正;因此反向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报酬。
Chang,Meleavey andRhee(1995)从1975年到1991年期间的日本证券市场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反向投资短期内存在获利机会。
Conrad and Kaul(1998)以八种不同的形成期,交叉探讨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在不同持有期间的获利性。发现反向投资可以在极短期(1月或是1个星期)和极长期(3到5年或者更长)可以获利。Blume,Easley and O'Hara(1994)将交易量作为技术分析的依据,发现将交易量加入投资策略中有显著的收益。
反向投资策略
是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最为成熟的投资策略,主要源于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是基于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这种策略最初的提出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此后一系列的研究也对股市的过度反应以及长期的股价反转的看法提供了支持。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未来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这就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运用反向投资策略进行投资
实质上是通过使投资者对基于过度自信等引起的噪声交易者反应偏差的修正而获利。 这种修正是证券市场运行的一个自然的过程。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证券市场上各种股票的价格走势,并将其价格与基本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格远远偏离价值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等价格回归价值时获得收益。在实际的证券交易中,投资者可以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低市净率的股票、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鲜有人问津的股票,这些股票由于长期不被投资者看好,价格的负泡沫现象比较严重,其未来的走势就可能是价值回归。特别是当股市走熊时,市场往往对具有较大潜力的中小盘成长股关注不够,投资者应该努力挖掘这类成长型股票并提前介入,等待市场走好价值回归时就可以出售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