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大象战车

更新时间:2021-12-06 16:41

反大象战车,是前3世纪末罗马人在皮洛士战争中发明的一种对抗战象的战车。为了抵御强悍的皮洛士大王,罗马人制造出了特殊重型战车并在阿斯库鲁姆战役中对抗皮洛士军队,但在皮洛士精湛的指挥对抗下并未发挥很好效果。

诞生背景

塔林敦为首的几个南意大利希腊城邦在受到罗马威胁时,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助。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增援大军跨过亚得里亚海,成功登陆到亚平宁半岛南部。其中就包括20000多名来自马其顿伊庇鲁斯的长枪方阵步兵、3000名伊庇鲁斯与色萨利骑兵、2500名来自希腊各地的弓箭手或投石兵。但最为致命的武器,却是20头来自异域的北非森林象。

由于伊庇鲁斯王国本身缺乏可靠财政,所以需要靠埃及托勒密王朝提供津贴。皮洛士军中的战象,也正是由这个富甲一方的希腊化帝国提供。虽然体型较小、战力还略逊于亚洲的印度象,却罕有出现于地中海北岸的欧洲战场。以至于当罗马士兵在赫拉克利亚战役中与之首次遭遇,都不清楚自己究竟面对的是何方神圣。在草草将之预判为某种“牛”后,就意识到很难靠常规手段加以应对。特别是装备寒酸还战术呆板的骑兵,最易受到象队的严重干扰。他们原本尚能利用前后三列队形,同马其顿方阵打得有来有回。最终却挡不住战象的突然来袭,因而在付出7000人阵亡、1800人被俘的惨痛代价后,选择先一步撤出战场。

次年,双方再度在阿斯库路姆的战场上迎面相遇。由于皮洛士已获得不少本地盟友的兵力支持,所以罗马人也将大批意大利盟邦部队带到现场。至于早前让他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大象,则由量身定制的300辆超级战车加以针对。

建造

这种新式装备并无完全确定的武装样式,但基本都是经过特殊改造的4轮马车。通常配置有向外延伸的三叉戟、镰刀或矛头,可以对皮糙肉厚的非洲巨兽造成一定杀伤。根据彼此间的出场顺序差异,前排车辆被安装了包裹着沥青的巨型木杆,以便点燃后引起对方战象的恐惧骚动。余下的后排战车则有带滑轮的小型起重杠杆,方便乘员操作捕兽抓钩制服大型目标。甚至有部分车辆配备着机械弩炮。加之每辆车上都安排有弓箭手、投石兵和至少2名机械操作人员,所以沉重到需要靠2-4头牛来共同拖动。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工程师还为方便快速机动,选择在车梁是再安装能灵活转向的横杆。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沉重武器的生存能力,也有利于及时组队围猎单头大象。

使用

当然,在随后爆发的阿斯库路姆战役中,这300辆反大象战车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当伊庇鲁斯军队的右翼象群开始接管战局,罗马人也迅速亮出自己的秘密武器。这次,轮到从未见过如此阵仗的希腊人感到惊慌失措。面对大量从自己身前掠过的诡异车辆,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如何应对。倒是身为名将的皮洛士眼疾手快,及时将大象全部从前沿撤下,转而充当起增援另一侧交锋的预备队。于是,罗马人的反大象战车也纷纷转向离开,到己方步兵战线的后侧进行重组。否则就可能在敌方步骑兵的夹击中受困,并阻挡住己方机动力量的平稳调度。

稍后,皮洛士用大象充当救火队员。他将这些巨兽悉数调至中路,替代在间隙期重组队形的长枪方阵,对同样刚脱离接触的罗马军团实施二次冲锋。后者也立刻将战车部队调配上来,期望再度让那些来自非洲的野兽们感到无所适从。然而,富有经验的希腊人也很快做出调整。一面让大象暂时留在原地稳定情绪,自己也同步将长长的枪矛向下方投掷出去。

更为关键的是,后方的伊庇鲁斯步兵也立刻停下整队工作,向着逐步包围大象的战车发起猛烈进攻。此举无疑对罗马车夫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事发地点就位于两军交锋最惨烈的中路,所以并不存在多大的空间可供周旋。这些笨重的反大象战车便纷纷调头逃离,并连带冲乱了本方步兵的严密队形。若非某些盟友在差不多时间段内出现掉链子情况,皮洛士的属下可能已利用这次良机获得完胜。

此后,由于营地突遭一支忠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军袭击,皮洛士便派战象返身随骑兵前去救援。罗马军团也因正面相持的巨大伤亡,开始倾向于尽快结束该场战事。这场西方军事史上罕见的战车vs大象案例,便在双方的共同怯意下匆匆收场。显然,希腊方面并不觉得象队战术需要做出多大调整。罗马人也通过以上这些不成功的实验,断定反大象战车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尝试。当确定皮洛士接受叙拉古人邀请,去往西西里岛迦太基军队算账,便彻底将这些即兴发挥的工程学杰作弃之不用。

此后,由于三线步兵战术的日益精进,罗马人也不再忌惮同敌方象兵展开正面冲突。他们往往会让各中队迅速收缩,故意留出供大象穿越的临时通道,再派遣更多轻装散兵加以围歼。因此,等到后人都更为熟悉的布匿战争爆发,大部分对手就很难用战象实现对罗马军团的逆势翻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