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3:37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夜游舟行所见,江清涛缓,高峰竦立,瀑布倒垂。中间六句为第二部分,写昼游登山所见,以回顾的口吻写出,突出山中荒蔼幽深的景象。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抒情,述说虽知隐居生活艰苦,但寻求知音是心中最大的愿望。这首诗章法布局上非常缜密,且运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1
我行乘日垂2,放舟3候4月圆。
沫江5免风涛6,涉清5弄漪涟7。
积石8竦两溪9,飞泉倒三山10。
亦既11穷登陟12,荒蔼横目前13。
窥岩14不睹景15,披林16岂见天。
阳乌17尚倾翰18,幽篁19未为邅20。
退寻21平常时,安知巢穴22难。
风雨非攸23吝24,拥25志谁与宣26。
倘有同枝条27,此日即千年28。
1.归濑(lài):当为地名,但未详所在。三瀑布、两溪:亦不详所指。疑都在始宁石门附近。
2.日垂:太阳落山的时候。
3.放舟:开船。
4.候:等待。
5.沫(mò)江、涉(shè)清:互文同意,都是指在清澈的江水上浮行。
6.免风涛:避开风浪。即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
7.漪涟(yī lián):鱼鳞似的细小波纹。语源《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8.积石:层层叠叠的岩石。
9.竦(sǒng)两溪: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竦”同“耸”。
10.飞泉倒三山: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11.亦既:相当于“也曾”、“又曾”,用来追述从前发生过的事。
12.穷登陟(zhì):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
13.目前:面前。
14.窥(kuī)岩:从岩石缝隙往外看。
15.不睹景:看不到太阳。
16.披林:拨开丛林的枝叶。
17.阳乌:传说日中有乌,故以阳乌指称太阳。
18.倾翰(hàn):本指乌鸟掉洒羽毛,这里喻指太阳放射光辉。
19.幽篁(huáng):茂密深暗的竹丛。
20.邅(zhān):难行。
21.寻:思考。
22.巢穴:巢居穴处,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23.攸(yōu):所。
24.吝(lìn):顾惜,忧虑。
25.拥:拥有,具有。
26.宣(xuān):表明。
27.同枝条:比喻志趣相同的人。
28.此日即千年:过一日胜似千年。
我出行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开船等待圆月升起。
选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行船,船行在清澈的江水上泛起鱼鳞似的细小波纹。
层层叠叠的岩石耸立在两条溪水之间,三条瀑布分别从三个山头上倒挂下来。
也曾登岩爬山将这一带的山水游览遍了,岩高林密人迹罕到之处又展现在面前。
从岩石缝隙往外看,看不到太阳,拨开丛林的枝叶也看不到天空。
太阳尚且放射光辉,竹林虽然幽深,但并不太难走。
平时隐退思考的时候,才知道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
隐居生活的艰苦倒不值得忧虑,可心中抱有的志趣跟谁去诉说呢。
尚且有志趣相同的人,过一日胜似千年
这首诗为元嘉七年(430年)谢灵运与昙隆、法流分别后,重临石门瀑布时所作。诗人见石门瀑布环境壮观而优雅,追忆昔游,怀念二师,再次流露隐逸孤苦的矛盾心态,于是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由夜游、昼游及感受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各占六句。按游览的时间顺序说,是昼游在先,夜游在后,而诗中却将夜游部分置于昼游之前。诗的首二句即从日暮写起,言暮时继续行游,至月夜而泛舟江上。次二句写水面如镜,风波不起。上有月光清朗,下有微波荡漾,水天一色,交相辉映,浸淫在一派闲静轻柔的氛围之中。而“沫”、“涉”二字又透出游者的情态,二字以工整的对仗,表现了主人公在江上纵情嬉戏的欢快情趣。五、六两句写夜行所见的奇异景色以应题。这两句以“竦”字描摹巨石的突起耸立之状,以“倒”字形容飞瀑的倾泻直下之势,仿佛石破天惊,蔚成壮观。以上六句,写出了夜游由陆路到水行,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全过程,而所见江水的平静和三山两溪的奇崛又情味迥异,生动地再现了景观的不同风神,可谓摇曳生姿。
“亦既穷登陟”以下六句,以倒叙笔法追忆昼游的所见之景。登山眺览,惟见一片莽莽苍苍的景象。“荒蔼”句为总写,概括了幽僻深杳的总体印象;“窥岩”和“披林”两句则分写山高、林密。重岩叠嶂、树林茂密,以至连天日都仿佛被遮蔽不见了。这里是用夸饰的手法极写环境之艰险,以为下文的张本。接下来“阳乌”两句,为记忆中的白昼游程摄下最后一个镜头:行者披着夕阳的余晖,正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穿越而行。这两句中的“尚倾翰”、“未为邅”,与上两句的“不睹景”、“岂见天”似相牴牾,其实一为记实,一为描写,盖因用笔虚实之不同也。这六句从登山写到返程,最后以“阳乌倾翰”回顾照应到诗的首句,遂以“日垂”为契机,把昼游和夜游、山行和水行连成一气。全诗的写景纪游部分以后一段行程的起点发端,以前一段行程的终点收煞,拦腰说起,首尾承接,不仅使整个纪游部分显得神固气完,而且也使诗的章法布置别开生面,颇有奇观意外之妙。
诗的最后六句抒写感受。诗人由此番登陟的亲身经历,联想到巢居穴处的岩栖之难。巢穴的不蔽风雨固然可忧,然而更可忧的,是没有可以一吐衷肠的知己。这里或指诗人的“方外交”昙隆和法流二法师,这两位友人都是“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而作“高栖之游”的。诗人在《山居赋》中曾说:“苦节之僧,明发怀抱。……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意谓:朋友相得之欢,一日胜似一千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总是相见恨晚,此日如能同游,应该是十分欢欣雀跃。谢灵运在其吟咏石门的篇什中,每多抒写寂寞之感,如“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等。此诗亦然。诗中的感受既是在登山过程中直接触发的,因而诗人将昼游部分移后,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便于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避免了将情与景截分两橛的弊病。这种在章法布局上的缜密用意,正是大谢诗惨淡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谢灵运的诗歌以‘高妙深曲,变化不可执着’著称,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诗歌按照时间顺序,本当先写昼游,再写夜游,作者却倒过来,先写夜游,再用倒叙的笔法追忆昼游所见之景,然后自然引出自己在登山赏景中所触发的感受,使情景相关处连成一体,而无情与景分裂之感,其章法布局之缜密,由此可见。”
谢灵运(385~433年),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谢康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