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秦州

更新时间:2023-08-31 06:36

《发秦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前往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在这次行程中,杜甫按所经路线写了十二首纪行诗。这是第一首,序诗。全诗先写衣食之事,说同谷和暖,物产丰富,景物宜人,可解决衣食等问题;再追述离开秦州的原因;后写发秦州的情景。

作品原文

发秦州⑴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⑵。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⑶。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⑷。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⑸。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⑹。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⑺。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⑻。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⑼。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⑽。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⑾。

中宵驱车去⑿,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⒀。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⒁。

作品注释

⑴古秦州,今属甘肃省天水市。

⑵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⑶此二句正言“不自谋”,语苦而趣。问,寻求。乐土,富裕地区。因无食故欲就乐土。南州,犹南方。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南州气暖,因无衣故思往南州。寒苦人实有此想。以上四句叙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⑷以上四句写同谷气候和暖,可解决无衣问题。汉源,同谷邻县。“闻”字紧要。下面八句也是根据传闻来写的。杜甫此时尚未至同谷。

⑸以上四句写同谷物产丰富,可解决无食问题。栗亭,属同谷县。薯蓣,俗名山药。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间所酿之蜜。

⑹以上四句写同谷景物宜人,并可供游览。方舟,两舟并行,实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见得地面甚广。

⑺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此邦,指秦州。要冲,要道或要塞。地势高,故曰府。稠,烦杂。

⑻此二句是说既要应接来往官员,又无山水可以登临。

⑼异石,奇石。塞田,山田。微收,收成很少。

⑽因有以上种种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⑾此以下八句写发秦州时情景,方是写实。

⑿中宵,夜半。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发,并因此得病,所以说“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⒀此二句出门时仰望天空所见,景中含情。诗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云雾苍茫,终不能掩。

⒁此二句因小见大,由近及远。“吾道”二字双关,充分表现了诗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可与《空囊》诗“吾道属艰难”一话互参。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题下原注:“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纪行。”诗言“十月交”,知从秦州出发是在这年十月。

点评鉴赏

苕溪渔隐丛话》:

《少陵诗总目》云:……两纪行诗,发秦州至凤凰台,发同谷县至成都府:合二十四首,皆以经行为先后,无复差舛。昔韩子苍尝论此诗笔力变化,当与太史公诸赞方驾,学者宜常诵之。

《朱子语类》:

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乃其少作也。

《杜臆》: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乃此公卜居本意;然无贤地主,衣食何从得之?……此诗结语难于下笔,“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亦近亦远,结得恰好。

杜诗详注》:

张綖曰:……大抵此诗,变化精细,皆兼有之。但公时年四十八,故云“我哀更懒拙”,未可谓之少作。

读杜心解》:

自秦州抵同谷,又自同谷抵成都,前后纪行诗各十二首,……蹊径各各不同。玩此诗纯从未发前落笔,明所以去此就彼之故。却用逆局,使文格不平直。起四句,提发秦州之由,实则提赴同州之由也。故先逗出“乐土”、“南州”。接下十二句,竟写同谷,此所谓逆入势也。……又以悬拟作描写,为能运实于虚。……末八句,写启行景色,又写临行胸襟,是皆所谓逆卷势也。

《杜诗镜铨》:

似古乐府语(“乌啼”句下)。结得交阔(末二句下)。蒋弱六云:此诗亦用逆局、文格故不平直。自此看到《七歌》,分明欲往时,意中有多少好处,直谓可安身立命。及既到了,又一刻不自安,情景最真。

《十八家诗钞》:

张云:极苍凉惨淡之境,每来却存尤穷兴象,洵属奇绝(“日色”句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