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19:20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化学物质。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全称为protein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 inhibitor,为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抑制剂通常为小分子化合物。
RTK功能: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将外部信号转化为内部信号,细胞膜受体通常有两种转化途径:通过与G蛋白偶联方式,或通过与酶受体结合。两种方式均可将信号转换、转移或放大。受体酪氨酸激酶便是通过G蛋白偶联的方式,将膜受体信号向下游转导,蛋白激酶是一种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ATP的γ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是膜受体信号的转换部。现已知六类酶偶联型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脂酶、与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和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酶偶联受体转导的信号通常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生存有关。人类目前已知58种受体酪氨酸激酶,覆盖的基因包括DDR1、TP53、EGFR、ERBB2、TGFB1、KRAS、AKT1、BRAF、PTEN、MTOR、MET、IGF1R、ALK和ABL等多种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部分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长、增殖并维持肿瘤恶性特征。
常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结构包括胞外结构域(与配体结合部分)、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和胞内结构域(胞内结构域含有RTK活性),如图1。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部位为胞内结构域。
图1、受体酪氨酸激酶结构示意图
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为例,EGFR的活化包括EGFR受体与配体结合,激活受体后EGFR配体发生二聚化,胞内区酪氨酸激酶相互磷酸化后,磷酸化的的酪氨酸部位与胞内的信号传导蛋白结合,形成信号传导蛋白复合物,同时信号传导蛋白被激活。持续活化的EGFR通路将向肿瘤细胞内传递生长、增殖和抗凋亡信号(见图2)。
图2、EGFR活化示意图
近年来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发进展迅速,以非小细胞肺癌EGFR通路抑制剂为例,EGFR RTK抑制剂简称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直接作用于EGFR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与ATP竞争性结合于酪氨酸激酶功能域,可逆或不可逆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第一代EGFR-TKI有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和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一代TKI为可逆性EGFR-RTK抑制剂,目前广泛用于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二代EGFR-RTK有阿法替尼,适应征同一代EGFR-TKI,但为EGFR-RTK的不可逆抑制剂。三代及后续EGFR-TKI包括AZD9291和CO-1686等化合物,不可逆抑制EGFR,对野生型EGFR也存在抑制作用,并且对发生T790M耐药突变的患者仍有较高的有效率。目前非小细胞肺癌其它小分子RTK抑制剂还包括针对EML4-ALK融合基因的克唑替尼、Alectinib、LDK378。
临床中其它的RTK抑制剂,还包括作用与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的依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作用于KIT、VEGFR和PDGFR的舒尼替尼、作用于RAF、KDR、KIT、PDGFR的索拉非尼、作用于ABL、KIT、PDGFR、SRC的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和作用于EGFR和HER-2的拉帕替尼等。如图3。
图3、部分临床上市的RTK抑制剂化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