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3:03
略称‘变’或‘变相’,即将佛教故事,以绘画、浮雕、雕塑等方式予以造形化者。‘变’原是佛教用语,梵语为parin!ama,意谓转变,此处依其衍生义‘变现’,即将佛教故事及经典中所述的譬喻、神奇事迹,表现为视觉上的造形。依《高僧法显传》载,五世纪初叶法显曾见师子国无畏山精舍中称为‘变’、‘变相’的本生故事图。
佛传图、本生图是初期佛教故事画的基本形式。按照故事情节或将故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以比较简单的构图表现出来,俾使人易于理解故事内容。相对于后来以曼荼罗为主的密教美术,此种变相图可称为显教美术。随着佛教东渐,变相图也传入西域、中国等地,而在这些地区蓬勃发展。
传入中国后,表现大乘经典经意及故事的变相图有大规模的发展。许多故事错置在同一画面中,形成钜大的构图。根据大乘经典而绘者,称为‘经变’。流行于唐代的变相图,除了善导绘于长安的净土变相三(二)百铺之外,在唐代画史中亦不乏其例。根据《寺塔记》、《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等画史记载,作为寺院壁画的有‘维摩变’、‘本行经变’、‘涅槃变’、‘地狱变’、‘西方变’等。此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五也载有‘大神通变’、‘净土阿弥陀佛变’等。在经变方面,除‘维摩经变’、‘法华经变’、‘观经变’、‘药师经变’之外,也有‘西方净土变’、‘灵山净土变’、‘弥勒净土变’等净土变相。
经变多采用大画面构图,以一般信徒及大众为对象,使观者理解故事及其意义。当时用来说明画意的原文(即变文),已从敦煌发现多种。除对应经变之变文外,也有以〈王昭君变文〉等世俗故事为题材的。‘变’的意义逐渐扩大,乃使世俗故事画也能适用。此外,在形式方面,后来也有画卷出现。
日本在飞鸟、奈良时代所流传的许多变相图是从中国由船舶运载传入的,此外日本本土也有制作,如法隆寺金堂的净土变及当麻曼荼罗(观经变)等是其代表作。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而绘制的《绘因果经》,是‘变’作为经典绘画化的最佳范例。此一经典,主要在记述佛传,其下半部书写经文,上半部则系对应经文情景所连续绘出的图画,类似后来的画卷。
平安时代以后,‘变’或‘变相’的意义似乎逐渐不明,称为‘变’或‘变相’的用语例相对减少,而转仿密教的曼荼罗作为用语。除当麻曼荼罗、九品曼荼罗、净土曼荼罗、迎摄曼荼罗等各种净土变外,也有法华经变相之法华(经)曼荼罗等变相图。中世以降,流行六道绘及圣德太子绘传等图解说明,对后来的说唱文学、故事文学、民间艺术皆有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