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1
口腔溃疡,又名“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常出现在口腔内唇、上腭以及舌颊等部位黏膜上,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疼痛溃疡点。多种因素如遗传、饮食、免疫力下降等可能诱发口腔溃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我国约有10%~25%的人群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见于10~30岁的群体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以物理性损伤最为常见,比如食用尖锐食物(如薯片、鱼骨、带壳类海鲜等)造成的划伤或磨损、自身的牙齿误咬、佩戴矫正牙齿的牙套、牙刷划伤等,都易损伤口腔黏膜造成口腔溃疡。
女性经期前血清中孕酮含量偏低时,口腔黏膜易发生溃疡。
口腔溃疡常见于口腔的唇、脸颊、软腭或牙龈等处的黏膜上,溃疡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凹陷、有白色或黄色的中心、周围充血微红肿,有明显疼痛感。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乏力、烦躁、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一般口腔溃疡在1周左右便可以自行愈合。如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过长、口腔溃疡个数较多、溃疡面过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时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由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因此诊断主要以病史特点(复发性、周期性、 自限性)及临床特征(黄、红、凹、痛)为依据,比如患者口腔具有破溃面,疼痛明显或不适,咀嚼运动受限等。
口腔黏膜病科或口腔科就诊。
主要为视诊,观察溃疡的形状、大小、颜色,判断口腔溃疡的类型和程度。
判断患者是否有细菌感染。
判断是否是因为免疫功能减退或免疫性疾病引发的口腔溃疡。
排除癌性、结核性溃疡等。
排除血液性疾病导致的口腔溃疡。
有发热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有自限性,一般7~14天可愈,无瘢痕。以6岁以下的儿童较多见。
初期可有低热、流涕、厌食、肚子疼等全身症状。口腔可见散在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有自限性,病程在7~10天。具有传染性。一般发生在学龄前儿童。
又称“鹅口疮”,表现为黏膜充血,上面覆盖着白色的凝乳状斑点或斑块,不容易剥离。如果强行把白色的斑块揭掉,基底很容易出血,出现鲜红色的糜烂面。好发于长期患病、年老体弱、免疫缺陷人群。
复发性口腔溃疡主要以局部消炎、缓解口腔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为原则,全身治疗以延长间歇期为治疗目的。轻型口腔溃疡一般以局部用药为主,适当调节生活习惯。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需要同时进行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小儿口腔溃疡要注意消除致病因素,比如偏食导致维生素缺乏、咬唇、咬颊、口腔卫生不佳等。孕妇尽量不使用药物进行口腔溃疡的治疗,可用淡盐水进行漱口,将冰敷在溃疡处,让冰屑在溃疡处慢慢溶解,同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口腔溃疡的发作期,患者会出现明显疼痛感。可采取局部用药,例如将利多卡因凝胶、苯佐卡因凝胶、苄达明喷雾剂等止痛药,适当涂抹于溃疡面, 连续涂抹2次,可达到暂时止痛的效果。
口腔溃疡患者应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大便的通畅以及口腔的湿润。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口腔溃疡优先选择局部用药治疗。
止痛药物:代表药物有利多卡因凝胶、喷剂,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苄达明喷雾剂等,将其涂于溃疡面,仅限在疼痛难忍时使用,以防成瘾。
促进愈合药物:散剂(口腔溃疡散、冰硼散、西瓜霜),将其涂于溃疡面或含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将其涂于溃疡面。
其他局部药物:康复新液,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外用有治疗溃疡的效果。
对于症状较严重及复发频率高的患者,可局部和全身联合用药。
免疫制剂:包括左旋咪唑、沙利度胺、转移因子、胸腺素等。此类药物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片、维生素B族片等。此类药物可对机体缺乏的维生素进行补充。
根据中药理论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治疗:
物理治疗:激光照射可帮助黏膜再生,降低炎症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心理治疗:精神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口腔溃疡。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悲观消极。
口腔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不药自愈)等特征, 一般在1周左右便可以愈合。预后效果好,无瘢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