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华

更新时间:2024-08-09 16:38

古华,1942年6月20日出生,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电影编剧作家。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61年冬结业于郴州农业专科学校。196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杏妹》。此后10余年间陆续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大多反映农村新人新事。

1975年秋入郴州歌舞团任创作员。

1978年以后,对现实生活有了较深的认识,艺术上也日益成熟。长篇小说《芙蓉镇》发表后,引起文艺界很大关注,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通过湖南山村普通劳动妇女胡玉音劳动发家,屡遭不幸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揭露极“左”思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也着力批判极“左”路线,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到北京,入文学讲习所学习。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他的作品以描写湖南风情见长。已出版作品30余部,获得过11种文学奖励。主要著作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10余种文字,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或歌剧。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

古华1962年从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犬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

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旅居加拿大

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主要作品

《山川呼啸》(长篇小说)1976,湖南人民出版社;

《莽川歌》(短篇小说集)1978,湖南人民出版社;

《芙蓉镇》(长篇小说)1981,人文出版社;

《爬满青藤的木屋》(短篇小说集)1983,人文出版社;

《金叶木莲》(短篇小说集)1983,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华中短篇小说集》 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礼俗》(短篇小说集)1983,文联出版社;

《在地球那一边》(散文集)1984,江西人民出版社;

《姐姐寨》(短篇小说集)1984,花城出版社;

《古华中篇小说集》,1985,湖南人民出版社;

《古华小说选 》,1985,四川文艺出版社;

《古华获奖小说集》 1985,花城出版社;

浮屠岭》(中篇小说集)1986,中原农民出版社

《从小活到电影》(文论集)1986,群众出版社;

《小说创作花絮》(文论集)1986,江西人民出版社;

《贞女》(中篇小说集)1987,香港香江出版公司;

《雾界山传奇》中篇小说)1987,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的联邦德国之行》(散文集)1987,文联出版社。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作品点评

人物名言

文学就是作者对自己所体验的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对所认识的人生的一种“自我回答”形式。当然这种认识,思考和探索是在不断地前进、发展着的。——古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