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

更新时间:2024-08-03 15:52

古城民俗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历史悠久,西汉有村,延庆古八景中的“古城烟树”和“神峰列翠”皆在村域内,这里奇峰林立,水曲幽深,依托“塞外小漓江”——龙庆峡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具有地区特色的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1999年步入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的行列。该村现共有民俗户100余家,可同时接待1500人食宿。游人到这里可以采摘、垂钓、骑马,还可以推碾子、辘轳,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历史遗迹

春秋时期,延庆曾是山戎活动的地区,至战国初期,地属燕国。秦统一六国后,设置上谷郡。《汉书·地理志》:“上谷郡,秦置,县十五。”上谷郡所辖15个县,延庆境内占据两个:夷舆县和居庸县。王莽夺取皇位后,改上谷郡为朔调郡,夷舆县改称朔调亭,居庸县名未变。注脚又记,上谷郡“莽曰朔调,属幽州。夷舆,莽曰朔调亭。”东汉光武帝平定天下,紧缩开支,上谷郡并为8个县,夷舆县也在撤并之中,合入居庸县,“夷舆县,后汉省”。

这是原始依据。北魏时的郦道元著有《水经注》,其中也提及此地:“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几百年过去,夷舆县已成为故城。城为何样,没有描述,作者记水,写城则游离主线,只能令后人为缺失“故城”形象而惋惜。浮图沟水流经古城西南,应为今日古城河。

按清乾隆《延庆州志》所指:“夷舆故城在延庆州城东北二十里。”可见,夷舆城正是位于现今的古城村。村东北半里为这段城墙。时代久远,没有谁来记述城的大小高矮。村民记得,上世纪50年代,残墙就在田地中,60年代曾平整过土地。1984年,因全国搞文物普查,曾记下残存城墙地基:东西约237米,南北约480米。城非平正四方,而略呈椭圆,残存西北角一段城墙约170米。现今,还能看到这段东西走向的残墙,长约一二百米。

这段城墙是城北,为黄土夯成,上面长满树木、灌木和杂草,只是冬日,草木枯黄,幸好黄土墙上还存有积雪,增加了些许色彩变化。墙体南侧笔直。这一面能够看到墙体的夯层,剥落的层面还可看出内部结构。墙体上排着一个个大小一致的圆洞。据县文物所专家说,可能是当年夯土时,用木棍或他物作为墙体的拉筋,增加结实程度。时久物朽,成为空洞。墙体北侧有较大斜坡,猛然看去,更像土堆。

古城村不在城里,而在城西,靠近有水的一边。上世纪80年代建成水库,也以古城为名。之后龙庆峡的开发,冰灯的出名,带动了旅游,村民富了,成了800多户的大村。城墙的东边,还有人家,称界碑石村,隶属古城村,水库建成时有四五十户,还有十几户。

古城何时成为“故城”,是自然损毁,还是外力破坏?村子位于城内,还是城外?若是城外,又是何时迁出?疑问已无从考证。村民中却有着各种传说:萧太后曾住过此城,因之也叫萧太后城。附近的村落有着她的足迹,上花园村、下花园村是她的赏花处,马匹营村是她的养马处等等。这些并无考证,不说秦汉,就是辽与北魏又相隔了几百年,一座土城寿命能存多久。城墙尚且如此,再不用说房舍了。不论建筑是否存留至辽,萧太后在这一带有过活动却是真的。古老的地方,必有古老的故事。

城墙周围曾出土过大量的汉代砂陶瓦片,以及商周时期青铜器、汉五铢钱等。当地人说,小孩子在田地里玩耍,常能捡到残片,均为汉代旧物。尽管地面覆盖着厚厚积雪,在墙边的碎土堆中,我还是捡到了一块陶片,物体虽残,圈足完整,让县文物专家看过,鉴定为汉代陶豆。

站在城墙边眺望,西北是高山,山后是水库,林木掩映着古城村。思忖着,环境优美而宜于民居,古城悠久而底蕴深厚,才有了妫川八景之一的“古城烟树”。想起明代罗存礼咏诗“古城偎僻郡城西,山势高连保障围”,兴许正是站在此地引发的情愫。没有村民走动,亦无农事。雪后田野,一片洁白。一行脚印格外显眼,拐向远方。啊,野兔,印迹的间距,能看出它的跳跃、停顿、急跑。当地人说,顺着足迹,可以寻到洞穴。很有心情,还是不忍打搅,破坏生态,哪怕些微也会不安。

农家乐

这里有高、中、低档客房,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这里的房间装有彩电、空调,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更令客人拍手称绝的是“大土炕”,寒冬时节,深受中老年客人的青睐,而且还能治腰腿病。

农家乐的拿手小吃:贴玉米饼子、拨疙瘩、土豆丝饼、小米疙瘩汤、手擀玉米面条等,均深受客人们的喜爱。农家院有篝火休闲娱乐场,游人可以点燃篝火,再喝上一杯奶茶,领略大自然的原始豪放;还有植物采摘园,园中的农家果实专供客人采摘。

周边景点景区:龙庆峡、松山自然保护区八达岭长城太安山自然保护区燕山天池

民俗旅游

为了更好地提高古城村民俗旅游文化和接待服务水平,古城村专门邀请了延庆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在村会议室举行了旅游服务学习班,在开班仪式,村主任池永义对县职教中心老师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本期学习班的所有学员表示欢迎,希望所有学员都能够从老师的谆谆教导中学到真本领,学以致用,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冰雕大师

提到龙庆峡冰灯,就不可不提距离景区仅1公里远的旧县镇古城村。古城村920多名劳动力中,有600多人熟练掌握冰雕制作技术,并从第一届冰灯节开始,就参与冰灯制作。20多年来,古城村里的这些农民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冰雕大师”。

想要做好冰灯,上好的冰块儿必不可少。龙庆峡冰灯所用冰块儿大部分来自海拔800多米的玉渡山忘忧湖,这里湖水清澈,湖面冰层厚度30多厘米。冰块儿运到了龙庆峡,古城村另外一批“大师”隆重登场了,这就是冰雕师傅们。

“做冰灯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主要负责按照图纸做基础加工。”古城村村民王金来的双手冻得红通通的,“没办法,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干活,为了保证质量,只能戴薄手套。”记者发现,要把滑溜溜的冰块垒成亭台楼阁不是个省事活儿,工人们先把麻绳牢牢捆在冰上,再用木板搭成斜坡,然后两三个人将冰块儿通过斜坡推上去。如果往高处运,就得用定滑轮。但是,不论用哪种办法,都不能打滑,否则将前功尽弃。用冰块儿做亭台楼阁也需要溜边儿,将水顺着冰块边儿缓缓倒下,由于天气寒冷,水迅速凝固,溜边儿就完成了。

作为“冰雕师”,王金来和他的伙伴们每年要根据县冰灯办交给的设计图纸,对冰块儿进行切割、打磨、接缝、雕刻,虽然是为后期专业人员精雕细琢打基础,但他们也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干了这么多年,活儿倒是熟练了,就是工期太紧,一天至少得干10个小时。”王金来说。

古城村村民原本以务农为主要营生,不知道“冰雕”为何物。1987年,龙庆峡景区举办第一届冰灯艺术节,从哈尔滨请来的工匠让前来瞧热闹的村民开了眼。从那时起,村里人试着拿起了冰铲。1989年,古城村村民初试身手,承担了所有大型冰建筑制作。从这以后,每年的冰灯节,以古城村村民为主的延庆农民包揽了所有冰建筑制作。他们的作品跟冰雕大师制作的小品、雪雕等一起,为京城百姓奉献出一道道冰雪美景。

王金来告诉记者,每届冰灯制作需要在20多天里完成,而他们这些人平均每人能收入四五千元。冰灯节还带火了古城村冬季的民俗旅游。冬天里,赏完冰灯,再到古城村尝尝农家饭、睡睡农家炕,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采冰师王双喜家就开办了民俗院,冰灯节期间能收入万余元,全年收入5万余元。做冰灯、办民俗,古城村农民冬闲也不识闲儿,忙得心满意足。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