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2 17:41
古淮阴,是最早被称为淮阴的地方。古淮阴最早始于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秦朝实行郡县制两级,县域范围包括今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等。秦汉时古淮阴范围较大,汉后不同时期的射阳、山阳、富陵、寿张、直渎等县均出自秦汉古淮阴境内。淮阴是有23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故里。拥有韩信城遗址,漂母墓,甘罗城,枚乘故里等遗迹。
古淮阴,是指历史上被名称为“淮阴”的地方。
古淮阴最早始于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淮阴县,治所位于今淮阴区马头镇,因其治所位于淮河南岸,取古语水之南为阴命名淮阴。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马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泰始七年(471年),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隋初,复为淮阴郡。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制。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县城屡圮于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清江浦,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清江。淮阴县为其所属。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2001年1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