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1:26
藁砧今何在⑴,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评价
《古诗源》评曰:“通首隐语。”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
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菟丝从长风⑵,根茎无断绝。
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⑴藁砧:原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为古代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⑵菟丝:草名,俗称菟丝子,蔓生,茎细长,缠络于其他植物上。
这四首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据吴兆宜注,属汉代杂曲歌辞。因以四句为一首,形式颇似南朝文人习见的“绝句”诗体,因此徐陵将其选入集子时即题作《古绝句》。其中第一首诗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而又运用猜谜语的游戏手法,显得扑朔迷离、饶有趣味。
“藁砧今何在?”思妇首先通过提问引出遐想。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却没有提及铡草刀——鈇。鈇与夫字谐音,隐寓丈夫不在之义。少妇偶尔见到丈夫在家时的劳动用具,兴起感触(民间以鈇联系夫,釜联系妇,皆与男女日常生活用具相关)。“今何在?”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对照意义。过去丈夫即在此伴随自己,现在却物在人非。人何在呢?思妇目光本能地转向门外。
“山上复有山。”接写门外所能见到的只是“夜长路远山复山,”一片云山阻隔。妙在用两个山字重叠,既表述了实际所见,又天然合成一个“出”字,从而回答了上句所提的问题:丈夫已经远出。离愁难遣,语中透情,当然迫切望他归来,因此思妇立刻焦急地提出归期问题。
“何当大刀头?”又用隐语作了暗示:丈夫此行乃是佩刀出征。更由刀头的“环”,引出期待丈夫还归的联想。《汉书·李陵传》中记汉使任立政曾以手抚刀环示意李陵还归,可见汉代早有这一隐喻。
“破镜飞上天。”少妇以揣拟作答。“破镜”暗含夫妻分别之意,在托名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中即有此喻。此外,破镜是圆镜破而为二,象征圆月之半,故又有“月半”的含义。这时少妇仍是触物生情。她看到妆台的明镜,联系到夜间月亮,顿发奇想,希望当月半到来、一轮皓月飞升天空的时候,能够人月同圆。日期坐实在月半,似乎相当具体,但究竟是何月月半,却又并未确定。所以这个答案多半还只是思妇的一厢情愿,只是她独自在那里“忆归期,数归期”,“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来。”至于她切切盼夫归家的心声,究竟能否传达到,这只能在语意惓惓未尽之处,留与读者想象。
诗歌虽短,却通过思妇想念征夫,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室离散之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结构上,诗歌通过设问方式,四句中两问两答,既显得简明轻快,又造成起落转折。这种方式,后代颇多摹拟者。此外,诗歌运用谐音(一、三句)、离合(二句)会意(四句)等民间惯用的艺术手法,也增添了诗歌的含蓄和风趣,这首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很大,王昌龄《送裴图南》:“漫道闺中飞破镜。”李白《代美人愁镜》:“藁砧一别若箭弦。”《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这些句子,都是援用或活用了此诗的词语。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闺妇因月照“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引起思夫之情,更是从此诗中得到启示,化用并扩展了其意境。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南山,古山名。一指秦岭终南山,另为泛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并称南山。桂树,木樨,别称桂花,花香扑鼻。鸳鸯,多成双成对生活在水湄,厮守不离。谓之贞鸟。文学上以此比喻夫妻。在这首诗里,诗作者描绘了一幅图画:在名山上,一对鸳鸯乔迁于桂树之上,花香阵阵,景致优美,一派融融之乐。
“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诗中以雌雄交颈,这种水禽表示欢情的特殊方式,表达了对男女不相忘怀、欢爱共享、生死相随的赞美。其中“千年”是夸张的写法。人寿不可及千年,何况禽鸟!然而诗的意境升华也正在此。表明看来,诗的后两句咏叹是鸳鸯,实际上则是借咏叹鸳鸯,暗喻人情不如禽鸟,内蕴悲凉。但愿人心似禽心,两情依依,至死不渝,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与希翼。
通观全诗,它是以描绘动物的自然美来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的。诗中出现的名山、桂树、贞鸟,正是诗人理性境界的烘托,是以物芳而明洁志。诗的后二句是以禽情喻人情,是诗人所追求的高洁情怀的写照。于其中,诗人寄概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仲夏时节的情景:从东南方吹来的长风,带着凉意,驱扫着大地的炎炎暑热,菟丝被风吹拂到地上,顺风而去,蔓儿被风扯得长长的,但菟丝的根茎并没有断。诗一开头就写了夏季的寻常事,其中包含着女子的心事。菟丝,以攀援他物为生,女子常以之自喻。菟丝所攀援之物常被比作男子。但是,长风吹来使得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劫难,菟丝的情状十分贴切地描绘了女子的心情。
诗的后二句写的是:有情、有爱,却被生生扯开,虽是那般的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将己比之于菟丝,女子发出撕心裂肺的悲鸣:无情草木还不忍离别,何况我们有情之人!这里面实际上还包含着女子的这一层意思:即便是你对我没有感情,我也不会离开你,更怎耐尚有情!表达了这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对丈夫的一往情深,但也充满了悲凉之意。无情之物与有情之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令人倍感这女子命运的卑微与凄惨。
全诗的其朴实自然之处,表现为比兴手法的运用。全诗四句分外两层。前二句为一层,写是的菟丝情;后二句的第二层,写的是人情。古人说,比者比方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先言菟丝情继而引起对人情的咏叹,过渡自然,意义关联紧密。将人情比作菟丝情,以表现女子的命运。诗的后二句尤为精妙,属于工整的对偶句。句中的有情与无情形成对比,相互映衬,又是双关语,言外之意意蕴味深。
“南山一桂树,上有双鸳鸯。”南山,古山名。一指秦岭终南山,另为泛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并称南山。桂树,木樨,别称桂花,花香扑鼻。鸳鸯,多成双成对生活在水湄,厮守不离。谓之贞鸟。文学上以此比喻夫妻。在这首诗里,诗作者描绘了一幅图画:在名山上,一对鸳鸯乔迁于桂树之上,花香阵阵,景致优美,一派融融之乐。
“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诗中以雌雄交颈,这种水禽表示欢情的特殊方式,表达了对男女不相忘怀、欢爱共享、生死相随的赞美。其中“千年”是夸张的写法。人寿不可及千年,何况禽鸟!然而诗的意境升华也正在此。表明看来,诗的后两句咏叹是鸳鸯,实际上则是借咏叹鸳鸯,暗喻人情不如禽鸟,内蕴悲凉。但愿人心似禽心,两情依依,至死不渝,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与希翼。
通观全诗,它是以描绘动物的自然美来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的。诗中出现的名山、桂树、贞鸟,正是诗人理性境界的烘托,是以物芳而明洁志。诗的后二句是以禽情喻人情,是诗人所追求的高洁情怀的写照。于其中,诗人寄概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