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20:16
只(拼音:zhī或z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是由只、隻和衹三个不同的汉字简化而来的。
古代的“只”和“衹”和“隻”本来是两个不同字义的汉字。
指事字。“只”字在古文字中多用作声旁。信阳楚简“枳”字中作“A”,睡虎地秦简“枳”字中作“B”,马王堆帛书“轵”字中作“C”。独体用例罕见。本义即作为句末语气词使用。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从又,从隹。表意偏旁又是手之象,隹是禽鸟之象。二者结合会擒获意。商代此字带有很强的图画性,鸟在上端前方,又(手)在其身下一角,手指朝向鸟。不论正写、反写、倒写,都能形象而具体地体会到捉鸟的方法与过程。西周时候,形体趋于固定,鸟头与又的朝向由可左可右基本上固定为朝左。春秋石鼓文已经由婉转匀圆的线条组成,结构与小篆基本相同。战国时字形多歧,构件又的右上方、左上方或加撇、竖为饰笔,或“又”近攴,或“又”省作“A;构件隹或作雀,或作规整的篆书(字形B),或作潦草的隶体(字形C)。《说文》本义为“鸟一枚”。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引申为量词,不限于鸟。又引申指独特,与众不同。宋陆游《书志》:“读书虽复具只眼,贮酒其如无别肠。”。后世在量词义借用“只”表示。
为形声字,从衣,氏声。“衣”为衣服,古时专指上衣,“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亦可视作族徽或代表贵族的标志。“衹”字以有族徽的衣服仅供少数人穿用来表示仅仅、衹有之意。宋代以后也多借用“只”字表示。
由于二字都与“只”通用,故简化字一律用“只”表示。
在古籍中,由于“祇”(本义为地神)和“祗”(本义为祈祷)和只之繁体字“衹”字形相近,故而三字在表“仅仅”或“限于某范围”之义时通用,念zhǐ音譬如:“衹有”、“祇有”、“祗有”。
【卷三】【只部】只(简)诸氏切
语巳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凡只之属皆从只。
【卷四】【隹部】只(隻)之石切
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二隹曰双。
【卷十三】【糸部】只(衹)他礼切
帛丹黄色。从糸是声。只,缇或从氏。
语巳䛐也。
巳,止也。矣只皆语止之词。《庸风》: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是也。亦借为是字。《小雅》:乐只君子。笺云:只之言是也。《王风》:其乐只且。笺云:其且乐此而已。按以此释只,与《小雅》《笺》同。宋人诗用只为只字,但也。今人仍之,读如只。
从口,象气下引之形。
语止则气下引也。诸氏切。十六部。
鸟一枚也。
《双下》曰:隹二枚也。隹鸟统言不别耳。
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
依《韵会》订。造字之意,只与双皆谓在手者,旣乃泛谓耳。之石切。古音在五部。按此字次第当在(⿰(⿱林隹)攵)隿以下。
帛丹黄色也。
谓丹而黄也。下文云:縓,帛赤黄色。丹与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与赤异,其分甚微。故郑注草人曰:赤缇,縓色也。酒正五齐,四曰缇齐。注曰:缇者,成而红赤,若今下酒矣。按红赤者,赤而白。缇齐不纯赤,故谓之红赤。缇齐俗作醍,见礼运。
从糸。是声。
他礼切。十六部。
缇,或作只(衹)。
从衣,氏声也。古氏与是同用,故是声亦从氏声。此篆与衣部袛裯之袛大别,其义则彼训短衣,其音则氐声在十五部,氏声在十六部也。按唐石经周易只(衹)即平,诗只(衹)搅我心,亦只(衹)以异,左传只(衹)见疏也,论语亦以异,以及凡训适之字皆从衣氏,盖有所受之矣。张参五经文字、经典字画之砥柱也。衣部曰:只,止移切,适也。广韵本孙愐唐韵曰:只,章移切,适也。玉篇衣部亦曰。只之移切。适也。旧字相承可据如是。至集韵云:祇,章移切,适也。始从示。然恐转写转刊之误耳。至类篇则只祇二文皆训适,至韵会而从示之祇训适矣,此其递讹之原委也。只(衹)之训适,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义。凡古语词皆取诸字音,不取字本义,皆假借之法也。考毛公我行其野传曰:只(衹),适也。郑何人斯笺,论语注曰:只(衹)、适也。服虔左传襄卄九年解云:只(衹),适也。王弼注坎卦曰:只(衹),辞也。颜师古窦婴传注曰:只(衹),适也。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章也。自宋以来刊版之书多不省照,衣改从示者不少,学者所宜订正。钱氏大昕飬新录乃云:说文无只(衹)字。五经文字承玉篇之误,未免千虑一失耳。衹讹祇,俗又作秖。唐人诗文用之,读如支。今则改用只,读如质。此古今推移之变也。若史记韩安国传云,禔取辱耳。此用只之同音字。如周易只即平,他家作禔而异其义,要是同音。○颜元孙干禄字书石本祇秖注云:上神祇,巨移反。下适秖,章移反。是则秖字起於唐初,葢六朝俗字。
【丑集上】【口部】 只(简)·康熙笔画:5 ·部外笔画:2
《唐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𠀤音纸。《说文》:语已词也。《诗·鄘风》: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左传·襄二十七年》:诸侯归晋之德只。
又《诗·王风》:其乐只且。笺:言其自乐此而已。
又《小雅》:乐只君子。笺:只之言是也。
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又《广韵》《集韵》章移切。《韵会》支移切,𠀤音支。《广韵》专辞。
又《五音集韵》之日切,音质。本之尔切,无质音,今读若质,俗音新增。
又《韵会小补》:章忍切,音轸,引《集韵》云:只通作轵,庄子大宗师,而奚来为轵。○按《集韵》轵注,𠀤无只通作轵之明文,虽字义相同,实非一字,《韵会》小补非。
又杨氏《转注古音》引《楚辞·大招》,白日昭只。只读作馨,语馀声。本作𠷓,省作只。○按𠷓、只二字,诸韵书皆分载,音切各别,只𠀤无馨音,杨氏说非。 《集韵》亦作𠮡。
【戌集中】【隹部】 只(隻)·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2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之石切,音炙。《说文》: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玉篇》:奇也。《增韵》:物单曰只。《後汉·方术传》:得一只舄。《𥡆天子传》:载玉萬只。
又《列子·力命篇》:多偶,自专,乗权,只立,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
【申集下】【衣部】 只(衹)·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4
《唐韵》巨支切《集韵》翘移切,𠀤音岐。《广韵》只衼,尼法衣。《类篇》𧛣裟谓之只衼。
又《类篇》章移切,音支。适也。《前汉·窦婴传》只加怼自明扬主之过。师古曰:其字从衣。
又土礼切,同缇。帛丹黄色也。
(书法来源:)
(音韵资料来源:)
◎ 赣语:dhæk5 一只;dhet5 只要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t7 [宝安腔] zit7 zi3 [海陆腔] zhi3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i3 zid5 [梅县腔] zhit7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t7 zit7 [台湾四县腔] zih3 tsiit7 [陆丰腔] zhit7
◎ 粤语:zek3 zi2
◎ 潮州话:zi2 di2 zia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