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6-01 14:09
台北中山堂建于1928年。是一钢骨水泥建筑,建筑风格是有些装饰又不繁复的古典与现代综合体,外墙为浅绿色面砖具防空效果,为当时东亚排行第三的公众建筑,旧时称台北公会堂。也是在台受降日本的典礼会场。
一九二八年,日本人为了纪念日皇裕仁登基,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门,并将部份拆除的建筑物移到植物园陈列,而在原址开始筹划兴建“台北公会堂”,工程费时四年,于一九三六年建造完成,为日据时期主要的活动中心。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筑式样采极自由的形式,并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筑风格。外面贴浅色面砖,窗口则有古典图桉装饰。整个看起来,中山堂是折衷主义下产品。
目前,中山堂内部设施有容纳1500人之中正厅及大小不等的光复、堡垒等厅堂,除原有之集会功能外,并积极着手改善原有设施,期能提供一个多功能之娱乐场所,让市民拥有生活艺术化之空间,以达到古迹再生之目的。
一九二八年日本人为了纪念日皇裕仁登基,并作为施政纪念事业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门,并将部分拆除的建筑物移到植物园陈列,而在原址开始筹划兴建“台北公会堂”。
“台北公会堂”正式动工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工程费时四年,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建造完成,主要设计者为总督府技师井手薰,全部工程共耗费九十八万日币,动用工程人员94500人。
公会堂的建筑本体采用钢筋溷凝土所造,为四层式钢骨建筑,是当时依现代建筑法所建最牢固的结构体,无论其耐震、耐火、耐风,其性能均极为优良。公会堂面积有一二三七坪,建筑物总坪数则有三一八五坪,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筑式样采极自由的形式,并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筑风格,其空间可容纳人数,也仅次于东京、大坂、名古屋等公会堂而居第四位。
到了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省受降典礼便在公会堂举行,当时场面即为盛大,受降典礼由台湾省行政院长公署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受降,日方投降代表则由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行此以后被日本人统治五十一年的台湾,正式重返祖国怀抱。
光复后“公会堂”更名为“中山堂”并由台北市政府接收,内部的“大集会场”、“大宴会场”“普通集会室”也同时改为“中正厅”、“光复厅”、及“堡垒厅”。其后中山堂的成为政府及各界举办重大集会之空间。
中山堂在过去岁月里,经常为政府接待贵宾的场所,其中最受瞩目的有美国前总统贾西亚、伊朗前国王巴勒维等国家元首访华,均在此举行宴会,此外中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及中华民国第二、三、四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大典也都在此举行,由于这些珍贵历史突显了中正堂的特殊地位,台当局“内政部”于1992年将中山堂列为二级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