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

更新时间:2023-04-16 14:14

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是台湾五家无线电视台之一,为服务公众而成立的一家独立且全民共同拥有的公共媒体,为台湾唯一真正以民为尊之电视台,不受任何台当局、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

历史背景

1983年,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提出公视节目制作中心计划草案,但因经费过高、人力庞大而搁置。1984年,“新闻局”设立公共电视制播小组,向三家无线电视台征用时段播出。1985年,公共电视节目制作,转由财团法人广电基金下设的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负责,广电基金所制作的节目,仍然没有专属频道播出。1991年,台湾“行政院”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点,公视筹委会正式运作。公视筹委会委托七位学者专家组成公共电视法草案立法小组,并经过研议,提出公共电视法草案。1993年,“行政院”将公共电视法送交“立法院”审查。1996年9月,一群学术文化界人士 ,组成公共媒体催生联盟,结合各界支持公共电视的力量,以促使公视法通过。1997年5月31日,经由民间游说及“立法院”密集的政党协商,“公视法”完成三读。1998年1月,第一届公共电视董监事十八位人选经“立法院”推举的提名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同年3月,董监事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吴丰山先生为董事长, 贺德芬女士为常务监事。同年7月1日,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公共电视台并于同日开播。

简介

台湾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简称公视。

缘起

1982年6月,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成立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研究委员会,邀请学者专家研究如何设立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最后决定:将公共电视节目委由电视台、社团及有关文化、教育学术机构,或岛内民间广告、传播业者承制,亦可选购岛内外节目成品;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三个公共电视节目,每个节目长度三十分钟;周六及周日,每天播出一个公共电视节目,每个节目长度六十分钟;分别利用原先的老三台夜间联播时段及夜晚收播后延长播出,作为公共电视节目时间。1983年,提出“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计划草案,但因经费过高、人力庞大而搁置。1984年,台湾地区“行政院新闻局”设立公共电视制播小组,征用三家无线电视台的时段播出公共电视节目。 1984年5月1日,第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大家来读三字经》在台视播出。1986年,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的任务转由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下设的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负责,仍然征用老三台节目时段播出。1994年10月9日,“公共电视节目”改名为“广电基金节目”。公共电视节目与广电基金节目都没有专属频道播出,借用的时段经常被调动,影响观众收视权益。

公共电视节目与广电基金节目的效果始终不彰,前中视董事长楚嵩秋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公共电视节目仍系依附在老三台的频道上,观众不容易分辨何者为一般节目、何者为公共电视节目,依然凭观众直觉之兴趣来选择爱看的节目。公共电视节目穿插于一般电视节目之间播映,很难使观众留下记忆并准时收看。公共电视节目每次播出一个,形成孤军奋斗,无法产生持续力,更难有“以节目带节目”、“以前段领后段”等电视节目收视惯性作用。

规划理念

台湾公广集团成立后,将以树立媒体的价值标竿,开创崭新的广电文化,改造台湾的媒体生态,并促进社会的健全发展为核心使命。公视与华视将依据原有的特色与优势,定位不同的发展策略。其中,公共电视将定位为人文资讯的综合台,持续扮演人文关怀与资讯服务的角色,以知识大众为目标观众;原本商业营运的华视,在加入公广集团後则定位为生活娱乐的综合台,以阖家观赏为目标,让生活充满更多的欢乐与温馨。

建台历程

方案讨论

1973年,在中国国民党十届五中全会上,陈立夫建议成立公共电视。五中全会通过决议,成立“改进电视专案小组”,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黄少谷担任召集人;但是由于老三台主要投资人都是这个专案小组的成员,导致这个专案小组无法达成使命。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首度倡议建立公共电视台。当时台湾的政治环境,仍然处于戒严状态;而在电视生态方面,交通部严格管制无线电波,只允许已经成立的老三台制播以营利为目的的节目。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公视最初的发展由官方主导。

1991年,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要点》,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公视筹委会)据此成立,主管机关为“行政院”新闻局。广电基金也在公视筹委会成立后,卸下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的任务。公视筹委会成立后,开始推动《公共电视法》,以及公视建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公视开始定期试播。此时,台湾社会刚刚解严,民主化的浪潮兴起,社会运动方兴未艾;公共电视的推动,不再由官方单方面主导,民间社会的力量亦开始积极参与。

1993年,将《公共电视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审查;同时,一群文化界人士组成公共电视民间筹备会,以彰显公共电视的民间性格,并针对公视法提出主张、进行游说。1993年12月,《公共电视法》草案在激烈的辩论下通过一读。1994年8月,《公共电视法》草案进入二读,但过程并不顺利。之后,经过五个会期的讨论,仍然无法完成二读。民间推动公共电视建台的力量,仍然源源不绝。

1996年9月,一群关心公共电视的学术、文化界人士组成公共媒体催生联盟,结合各界支持公共电视的力量,促使《公共电视法》通过。1997年4月,由于公视筹备多年,台当局已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迟迟不能让公视建台,因而出现“终止公视建台”的主张。公共媒体催生联盟与公视职工联谊会结合社会上各种关心公视的力量,发起各项“拯救公视”的活动。

1997年5月31日,经由民间锲而不舍的游说及“立法院”密集的政党协商,“立法院”三读通过《公共电视法》;但是附带决议,要求公视在2002年7月以前不可制作每日即时新闻。

发展

公共电视大楼B栋1995年7月3日,公视筹委会开始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内部试播:每天20时至22时,前一个小时。

播出新闻节目、论坛节目及新闻杂志节目,后一个小时播出娱乐节目。

1997年7月,公共电视过渡时期营运规划小组成立,负责规划未来的公视营运计划。公共电视过渡时期营运规划小组依据《公共电视法》第一条所揭橥的公视精神,确认公视的使命在于:维护民众表达自由及知的权利,提高全民教育和文化水平,并促进民主社会发展,增进公共福祉

1998年1月,第一届公视董监事人选(共18人)经“立法院”推举的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1998年3月,公视董监事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吴丰山为董事长,贺德芬为常务监事。1998年7月1日,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至此,公视完成长达十八年的建台历程,并于同日开播,定频在有线电视第53频道。

1998年10月24日至1998年11月16日,公视与《中国时报》、HI-MEDIA、新浪网合作,同步在因特网上即时转播九场北、高市长暨台湾少数民族“立法委员”选举电视辩论会,缔造亚洲首次的网络同步直播的政治选举辩论会。1999年10月20日,NHK捐赠阪神大地震一系列精彩影片独家播映权给公视,让公视的震灾报道进入国际化的全面报道层次,对九二一大地震后的台湾民众提供最完整的震灾资讯。1999年11月10日,公视捐赠多项节目做为岛内第一所未来小学“健康小学”电视教学教材,为岛内媒体教育迈向另一个里程碑。1999年12月31日至2000年1月1日,公视与全球87国联播25小时又10分钟的《2000Today——迎千禧全球连线》节目,实现“地球村”的理想。2000年5月,针对“公众近用”理念制作的《大家来开讲》、《全民对话录》等节目正式播出,是第一个提供社会大众及各群体公平参与及表达意见的媒体频道,落实“公共电视属于全民所有”的理念。2000年7月14日至2000年9月20日,公视于每周五晚间九点到隔日凌晨二点半播出每次长达五个小时的“核四再评估”会议,创下台湾首次及最长时间全程转播公共议题的无线电视节目。2000年10月5日,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ISO9002证书给公视。公视成为全台湾两千多家申请认证单位中,以零缺点通过验证屈指可数的单位之一。2000年10月6日,公视在金钟奖入围48个奖项,居各台之冠,并在26个电视奖中囊括14项大奖。2005年1月1日起,公视定频在有线电视第13频道。

2006年7月1日,公视与中华电视公司合组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BS)。

基本资料

中文全名: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英文全名: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of Taiwan

台湾有线电视频道位址:第13频道

地址:台湾台北市内湖区康宁路三段75巷70号

观众服务专线:(02)2633-2000(限台湾地区)

开播日期:1998年7月1日

历史

1998年7月1日,“立法院”三读通过《公共电视法》;公视正式开播,定频在有线电视第53频道。

2005年1月1日起,公视定频在有线电视第13频道。

2006年7月1日,公视与中华电视公司合组成“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TBS”或“台湾公广集团”)。

2007年,“原住民电视台”与客家电视台也会加入“台湾公广集团”。

经费来源

公视第一年得到的台当局捐赠为新台币十二亿元。但依据《公共电视法》,捐赠的金额逐年递减10%,至第六年以后应为第一年编列预算金额的50%;因此,公视自筹款负担将逐年大幅增加;对于不能播送商业广告的公视而言(《公共电视法》所规定的),无疑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为了因应接续而来的数位电视建设经费,公视推动修法,取消逐年递减的规定;从2001年开始,捐赠维持每年新台币九亿元。为避免过于倚赖捐赠,以增加公视财务独立性,公视的经费来源主要有:

企业赞助:由公、私立机构或企业团体提供经费,赞助播出之时段或节目,但不得促销特定商品或服务,不得与节目题材有任何关联或暗示,不得参与任何节目制播过程;因此,公视节目能够独立自主,避免伴随经费而来的干预。

个人捐赠:成立“公视之友”会员制度,会员以捐款的方式赞助公视,公视提供适当的回馈给会员。公视举办文化、教育、残障等公益活动时,会邀请会员担任志工。

其他财源:促销与公视节目相关之录像带、图书资料、教材及副产品等。公视摄影棚、剪辑、音效等设备,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且行有余力时,予以出租,供其他传播公司、大学相关科系付费使用,以合理的租金做为硬件维护费用。

公视年度经费约为新台币十四亿至十五亿元,包括政府捐赠的九亿元、有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每年约新台币八千万至九千万元,以及自筹财源每年约新台币四亿元。依据公视所出版的《2005公共电视年度报告》,公视2005年度收入为新台币1,537,792,432元。

使命

制播多元优质节目

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深植本土文化内涵

拓展国际文化交流

主播群

《公视晚间新闻》现任主播为黄明明(星期一至五)、叶明兰(星期六或星期日)、洪蕙竹(星期六或星期日)、张玉菁(星期六或星期日)。《公视午间新闻》现任主播为张玉菁(星期一至五),《公视中昼新闻》现任主播为许雅文(星期一至五)。

《全球现场》末代主播为余佳璋(兼任公视新闻部主任),历任《全球现场》的解析者(兼任主播)有: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罗致政、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永明。

公视并无固定的气象播报员,而是与台湾气象局合作,由台湾气象局的气象预报员轮流担任《公视气象》播报员,星期六及星期日则直接由《公视晚间新闻》该日主播简短播报气象。

评价

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管中祥认为:“台湾公共电视的新闻虽然不够耸动、刺激,也不会将蓝、绿政客当作大侠或魔鬼般的赞扬与厌弃,但至少听不到亲蓝或亲绿的批评。”(《党政军退,谁接手?》,2003年2月20日《台湾立报》)

晚间电视连续剧

2008年

《痞子英雄》(待拍)

2007年

《出外人生》《别再叫我外籍新娘》《乱世豪门》《我在垦丁*天气晴》

2006年

《米可,GO!》《一江春水向东流》《危险心灵》《东方茱丽叶》《祖师爷的女儿

2005年

《风声鹤唳》《45℃天空下》《住左边住右边(第二季)》《再见,忠贞二村》《侦探物语》

2004年

住左边住右边》(第一季)《她从海上来》《风中绯樱》《一样的月光《绝地花园》

2003年

《孽子》《赴宴》《寒夜续曲》

2002年

《后山日先照》《寒夜》

2001年

《大医院小医师》《橘子红了》《匪谍大亨》《孙中山》《家》

2000年

《辗转红莲》《汪洋中的一条船》

1999年

《人间四月天》

1998年

《曾经》《盐田儿女》

公视新闻

公共电视台正式新闻节目集中于晚上。原本的新闻节目《大世纪》在每晚十点播出,后来分成两个节目:由东吴大学政治系刘必荣教授所主持的《七点看世界》(每星期一至五,晚间七点整播出)及叶明兰主播的《公视晚间新闻》(每星期一至五,晚间九点半播出)。后来,《七点看世界》改为两个节目:七时到七时三十分为张玉菁主播的《寰宇新鲜报》以软性国际新闻为主,而原来刘必荣教授的国际新闻解析部分改为七时三十分到八时的《全球现场》。

2004年,公视的新闻节目有大更动:

《公视晚间新闻》,每周一至周五晚间七时至八时播出,是由《公视新闻深度报导》沿革而来。2005年起,除了保持原本的播出时间之外,新增播出时间为每周六至周日晚间七时至七时三十分。

《全球现场》,每周一至周五晚间九时至九时四十五分播出。

2005年,公视专为听觉障碍人士制播的《公视手语新闻》开播,播出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晚间九时四十五分至十时,现任手语主播是王晓书。王晓书请假时,通常是由陈濂侨或林丽君代班。

2006年8月7日起,《公视晚间新闻》与《全球现场》的播出时间有更动:

《全球现场》,每周一至周五晚间七时至八时播出。

《公视晚间新闻》,每周一至周五晚间八时至九时播出,每周六至周日晚间八时至八时三十分播出。

《公视晚间新闻》现任主播为黄明明(星期一至五)、叶明兰(星期六或星期日)、洪蕙竹(星期六或星期日)。

《全球现场》现任主播为余佳璋(兼任公视新闻部主任),历任《全球现场》的解析者(兼任主播)有: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罗致政、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永明。

公视《全球现场》、华视《全球新闻周刊》与年代电视台《年代看世界》都是台湾少数的全面播放国际新闻及解析的节目。

公视的其他新闻节目有:《“原住民”新闻杂志》、《客家新闻杂志》。

公视戏剧

周一至周五晚间连续剧

2006年:米可,GO!、一江春水向东流、危险心灵

2005年:风声鹤唳、45℃天空下、住左边住右边(第二季)、再见,忠贞二村

2004年:住左边住右边(第一季)

2003年:孽子、赴宴

2002年:后山日先照

2001年:大医院小医师、橘子红了、寒夜、匪谍大亨

2000年:

1999年:

1998年:曾经

一样的月光

她从海上来

人间四月天

辗转红莲

盐田儿女

孙中山

寒夜续曲

风中绯樱

绝地花园

迷你连续剧

车正在追、鸽、将军碑

人生剧展

2006年:高校有刀、爱的面包魂、极限烫衣板、脚踏车的祝福

2005年:侦探物语

2001年:违章天堂、月光、鸽子王、狂舞忧郁

寻找莲花、车票、台湾玉、童女之舞、开枝散叶、那年夏天的浪声、请听我说对不起、公主彻夜未眠、六轮之恋、带我回甲仙、瓦旦的酒瓶、美丽、风车、二只鱼,游啊游上岸、手机有鬼

国外电视系列剧

藏、棹、春灯、五瓣之椿

傲慢与偏见、清秀佳人、齐瓦哥医生、NCIS(重返犯罪现场)、浮华世界、白宫女总统、无翼之鸟、刺鸟、块肉余生记、乱世红颜、富贵浮云(The Aristocrats)

纪录观点

播出时间:台湾时间每周四22:00~23:00。

是台湾唯一常态性的纪录片公开播映管道。

公视的发展困境

在台湾,一直有部分人士误以为公视是官方电视台。对此,2004年6月2日《工商时报》社论〈电视公共化才能促进数位经济〉指出:事实上,“公共”并不是“官方”,而是“去商业”;官方媒体不符合时代潮流,并且抵触台湾的广电三法;“去商业”能提升广电传播的深度,增进民众视听育乐的品质。 媒体改造学社认为:“台湾的公共电视往往给人严肃、服务小众、不易亲近的印象;这是因为公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所作出的节目政策的选择。事实上,公共电视若有较充裕的经费,一样能作出叫好叫座,甚至外销其他地区的热门作品。台湾对公共媒体的想像一直停留在‘制作优质、小众节目’的阶段,认为公共电视的节目没有收视率、不具竞争力;包括前台视总经理郑优在内的多个经营者,也担心公共化后将减少广告收入。会有这样的结果,除了内湖公视必须检讨外,的《公视法》第一条赋了公视‘弥补商业电视之不足’的定位,以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限制了公视的节目制作方向。”(《公共广电集团问与答》)

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管中祥则指出:许多人对公视节目的第一印象是“严肃”,不论是公视新闻或公视戏剧,公视关注的往往是“严肃”主题,或者呈现出“严肃”的表现方式;第二印象是小众服务、弱势服务,专作商业电视台不愿做或不想做的节目。(《公视不该只是“公视”化》)

公视在与华视合并成公广集团后,在公广集团“资源共享”政策之下,公视新闻被批评“华视化”、失去了以往的水平、做不出市场区隔、在专业性与公正性等方面的表现更差了。例如《公视新闻变了!》及《公视记者的集体焦虑》。

影片素材数据库

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成立之后,为了实现“公视资源,全民共享”的观念,公视推出了影片素材数据库,提供各界免费下载使用。基于建立台湾公共数位影音资源全民共享的理念,公视的影片素材数据库,经过版权的厘清后,整理出包括植物、宗教、环保、医学、建筑以及民俗艺术等273则影片。这些影片是开放式版权,不过仅限于台湾地区非营利使用;而且使用者必须标明来源,也不可用在污蔑他人等用途。民众可以上公视网站查询相关资讯。

姊妹台

基本上,全球各地的公共电视台,都是公视的姊妹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