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0 16:56
台湾已发掘的史前遗址有1000多处,给中华民族大家庭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百年来,考古学者在台湾岛上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文化遗址,发掘了大批古代文物,用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文化内涵上都与大陆原始文化息息相关,同属一个文化系统。
台湾旧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相对较少,主要有台南左镇乡的人类顶骨化石遗址与台东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
左镇人。1971年11月,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人类右顶骨残片化石。1974年1月,又在同一地点采集到人类左顶骨残片化石。根据右顶骨的氟及锰含量研究,这是距今2万至3万年前的旧石器后期的人类化石,被称为“左镇人”。这是台湾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但这里未发现任何旧石器时代的器物,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些人类化石很可能是长滨文化人的遗骨。考古专家认为,“左镇人”的牙齿结构、体质形态与福建清流、漳州、东山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同一起源,应是从大陆东南迁移台湾的。
1968年3月,由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林朝荣教授调查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海蚀洞穴时发现。后经挖掘,出土一大批石器、石片、骨角器、鱼骨、兽骨、粮食残渣等3000多个器物。经鉴定,确认此处为台湾首次发现最古老的文化层,即旧石器文化层。历史学家李济博士将之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属于典型的砾石器文化,是经由中国华南传进台湾的。以碳十四测定,长滨文化远溯到1.5万年前。此文化证明,在更新世末期前,台湾与大陆连接时,台湾就已成为大陆旧石器晚期人类的活动场所。
台湾新石器文化较为丰富,分布广泛,在台北、台中、台南及台东等地均有所发现,典型者主要有大坌坑文化、风鼻头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恒春史前文化、角洞文化与麒麟文化等遗址。
大坌坑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八里乡(谷称八里坌)埤头村的观音后山北麓。1958年,台湾学者在八里乡一带发现多处古遗址,其中以遗物分布的范围及多寡论,大坌坑居首位,这是台湾北部所发现的最大遗址之一。出土的石器主要有扁平石凿、有段石凿、磨制大锄与磨制石镞等;陶器有素面无纹饰或有剌点纹、方格纹等;青铜器以在台湾首次发现的一青铜镞为代表。最重要的是发现了青铜镞、古钱币与古瓷器等典型的大陆中原器物。
该遗址呈现多层的文化层。第一层是绳纹陶文化层,第二层为赤褐色素面陶文化层(圆山文化层),第三层为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最下一层出土的陶片为棕黄色或红褐色,多有绳印纹。其中出土的最下层陶片及石器,是台湾成为海岛后最早的文化之一——新石器文化的遗存。经碳14测定,该文化属距今5000年至此7000年前的绳纹陶文化晚期。
位于台北市圆山动物园内,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就被发现。台湾光复后,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挖掘,获得丰硕成果。该文化距今有3500年至4000年,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上层是早期圆山文化,主要部分是个堆积厚度达到2米以上的贝层,发现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兽骨和使用后的器具。下层为晚期圆山文化,主要出土的是带有绳印纹的陶器,这是继大坌坑文化之后,台湾北部盆地发现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因此也称下层大坌坑文化。台湾考古学者推断,圆山文化人可能是从今日广东省的海丰到广州之间的沿海地区迁移而来的。
位于台东县卑南乡南王庄,为日本人发现。共出土土石棺1000多具,各类文物及器具等达1万多件,是台湾所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类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外表光滑细致,棱角突出,比例对称。不论是石刀、石镰、石凿、石镞或其他石器,制造水平较高,是新石器时代最盛时期的代表性石器。陶器有纺锤、陶壶、陶罐、陶杯等。此外,还有玉环、玉簪、管珠等物器。经测定,该遗址为距今3000年前的文化遗址。考古专家分析,卑南文化虽带有若干恒春半岛文化的要素,但已有相当大的进步,与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相近似。同时,专家考证认为,该文化与泰雅人、阿美人存在着某种关系。
恒春半岛位于台湾岛最南端,史前遗址极为丰富,其中规模最大者原有2处。一处在鹅銮鼻灯塔附近,另一处在垦丁石牛溪东畔海拔约束30米的台地上。从出土的长方形石棺、仰身直肢葬及长头长身的骨骼特征分析,专家认为,这些文化特征与泰雅、阿美最为接近。出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大量、完整的带有连续菱形花纹的彩陶片,这是台湾1000余处史前遗址中最大的彩陶文化。该彩陶文化属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即河南仰韶文化。
分布在台湾岛西海岸的中南部,自大肚山起向南到台湾岛南端及澎湖列岛。其典型代表是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包含各文化层的遗物。上层为刻纹黑陶文化层,中层为印纹红陶文化层,下层为大坌坑文化层。该遗址是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较多石斧、石锄头与石镰等生产工具。一般认为它是由大坌坑文化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