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3 13:10
在台湾海峡滚滚波涛底下,静卧着一道横亘海峡的浅滩。这道浅滩发端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直至台湾西部。学界通常称这道浅滩为:“海峡陆桥”或“东山陆桥”。地理位置在北纬22度33分至23度46分和东经117度10分至119度21分之间。
台湾浅滩东西长约250千米,南北最宽约130千米,面积约8800平方千米。西部水深30--40米,东部水深浅于20米,最浅8.6米。浅滩由粗砂、细砂和少许砾石组成。沙砾表面较圆滑,反映经历了长期的研磨作用。浅滩上遍布水下沙丘,沙丘之间往往有平缓而开阔的洼地。局部沙丘上有基岩露出。在沙砾中有较多贝壳碎片。西部浅滩偶有泥沙。由于在地质构造上,台湾浅滩位于隆起区,所以北部有几处出露岩石,西南部也有岩石出露。有多种珊瑚附着生长。由此可见台湾浅滩并不平坦,地形较复杂。强大而较恒定的黑潮,其主流由台湾岛东侧向北流,但有小分支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台湾浅滩。冬季沿岸较低温的水流也经台湾海峡南下,两股冷暖水流正好在台湾浅滩上相遇。
台湾浅滩的形成.在一万多年前的“玉木冰期”时,台湾和大陆是相连的,台湾海峡那时是陆地。那时的台湾浅滩的东部位于海岸带,是当时的海滩地区。它就像海岸带那样,有高大的沙堤,有宽广的沙滩。到冰期之后,海面上升,淹没了台湾海峡,也淹没了原是海滩的台湾浅滩。一方面由于台湾浅滩东部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隆起区,基岩出露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浅滩位于台湾海峡南口,潮流作用促使海峡的大量泥沙堆积在峡口或浅滩。
台湾浅滩是鱼类的乐园。由于台湾浅滩上沙丘起伏,贝类丰富。它又偶有基岩出露,富有珊瑚生长,很利于鱼类栖息。由于水浅,大部分浅于20米,即在透光带内,藻类植物又很丰富。此外,在冬季还是冷暖水流的交汇区,为鱼类带来很丰富的食料和营养物质。东海、南海交汇的独特海流,温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了该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成为闽南—台湾浅滩的中心渔场。澎湖群岛周围的海域,深约15到25公尺,珊瑚寄生很盛,多为标准的聚礁,先天上就是一个条件优良的渔场,加上有中国沿岸冷流、南中国季风流及黑潮支流等三股海流流经,使得台湾浅滩的渔业发展得天独厚。因此,台湾浅滩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台湾浅滩的渔产丰富种类繁多,有鲣、黑鲳、龙虾、精螺鲍、海菜、斑节虾、草虾、石斑、海胆、九孔、鳗、黑珍珠贝、文蛤、嘉腊、石花、鲷鱼、鲢鱼、乌贼等。海豚是澎湖特有的海栖动物,约在每年的12到翌年3月,成群涌至澎湖,蔚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