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3 15:46
华南兔是兔形目兔科兔属哺乳动物。耳较长;上唇分裂;尾短;四肢较细,后肢比前肢长。体背面一般是棕黑色;额部和鼻部的毛色较浅,是浅棕黑色;鼻的两侧,各有一个淡色区;耳背面棕黑色;身体两侧和臀部棕黄色。身体腹面下颏部分浅棕黄色,颈下浅棕色,腹部和四肢内侧黄白色,四肢外侧黄棕色,尾背面黄棕褐色,尾腹面淡黄色。
华南兔体形较草兔略小,体重约1.5-2.5公斤。体长一般在400毫米左右。体背通常为红棕或棕褐色以至沙黄色,上唇及鼻部毛色较淡略呈浅黄白色。额部及头部等处的毛,基部棕灰,中部暗棕色,上部为棕黄色,具短的黑色毛尖,故毛色较暗略呈棕黑色。有些个体头顶毛色较浅,稍呈黄白色。耳及耳基下方,黑色毛尖较长,毛色也较暗黑。鼻部两侧,毛色较浅形成一狭长的淡色区,并向后延伸经眼周而达耳的基部。耳的内侧着生淡黄色的稀疏短毛,前缘毛较长,后缘及耳尖毛较短,均呈棕黄色,耳的外侧前部毛色与头部相似,耳的中后部为棕黄色。颈部背侧有一小区纯棕黄色。体背中部至臀部毛较粗长,由于黑色毛尖较长,故毛色较暗黑。体侧由于黑毛较少,呈浅黄色,身体腹面颏部为淡黄色,颈下为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白色或稍沾黄色,四肢外侧棕黄色,尾背面棕褐色,中央毛色较黑,尾腹面淡黄色。
华南兔头骨比草兔略小,成体头骨长度约80-85毫米。鼻骨呈长板状,左右两鼻骨于正中呈直缝相聚,其长度略大于额骨中缝长,前部尖端略下弯,后部外侧3/4较平直,内侧1/3斜向中缝,故额骨嵌入两鼻骨中间的部分较狭小,两鼻骨中部较眶间宽为大。额骨前部较宽而低平,后部稍形隆起。仅有一个向后侧伸延的眶后突,前枝大都消失,仅少数个体残存一个小突起。顶骨较平滑,中间稍隆起,两侧较低平。成体顶间骨与周围骨片愈合,骨缝已完全消失。枕骨在成体也完全愈合,稍向后倾斜,其上方增厚,下方有二个枕髁。颧弓较粗壮,前段较后段略宽。腭骨位于上颌骨腭突的后方,由水平与垂直两部组成,垂直部形成鼻后孔的侧壁,水平部构成硬腭的后部。听泡较低平,其宽约为两听泡间距离的2/3左右。下颌关节面较大,其关节突不向后延伸。
华南兔上颌有门齿二对,前面一对较大,其前面内侧有一浅沟,齿根甚长,向后伸至前颌骨与上颌骨的骨缝附近。内侧一对较小,略呈圆柱状。下颌门齿一对,齿体粗状、齿冠成铲状,第1下前臼齿的咀嚼面具有三条齿嵴,第2-5臼齿形态相似,但最后一个下臼齿其小。
华南兔的栖息环境甚广。在山区多活动于梯田、林缘耕作区和茶园等处,丘陵地区常栖息于上坡灌丛或杂草丛中,此外,果园、苗圃及农田附近也是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
华南兔昼夜均有活动,喜走人行小道,但白天多隐藏于灌丛和杂草丛中,在不受到惊扰的情况下,很少进入洞穴内,通常也无固定的洞穴,但有时在地面挖扒一个浅凹,以作临时栖身之处,当它伏在穴内时,由于其体色和周围环境甚相似,往往不易发现,有时走到距它二三米时,突然从穴中冲出,疾速奔跑逃去。遇敌时,一般是向山上或沿山坡逃跑,只有在上述方向无路时,才跑向山下。
华南兔系纯草食性动物,采食各种杂草、树叶、植物花芽、果实、种子、蔬菜、瓜果、根茎及豆类种子等。
分布于中国(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苏、江西、浙江、台湾)、越南。
华南兔的繁殖期较长,多在早春发情交尾,一年中除冬季最冷的月份停育外,其余季节均可繁殖。每年可繁殖2-4窝,每窝约3-5只。幼兔生出后三四十天便能独立生活。
(资料来源:)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分布不零散。自越南1990年发现有华南兔的记录后,在该地区其种群数量被认为是非常少的,没有足够的数据来研究其的具体分布。该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未知。
华南兔在中国数量有一定的恢复,但威胁它长期生存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是栖息地的减少和捕猎。适宜生境日益减少,栖息地被分隔,华南兔的生存与活动受到了限制。当地居民持有猎枪,冬季捕杀的随意性较大,对华南兔构成较大的威胁。华南兔是少数几种能适应上海郊区生态环境、且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资源,对其应保护和开发好这一重要的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