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9 08:16
原名皇甫乡(皇甫里),因镇政府驻地曾在史家寨村而得名。
1949年5月,设史家寨乡。
1956年4月,改名为皇甫乡。
1958年,成立史家寨公社。
1966年,更名团结公社。
1978年,复称史家寨公社。
1979年复改为史家寨乡。
2011年,史家寨镇撤乡设为史家寨镇。
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史家寨镇,并入汤峪镇。
1996年,辖敬家、龚家、柿园、孙家坡北、孙家坡南、侯家村、田家、小寺、肖家坡北、肖家坡南、史家寨、肖家坡西、李家河、骆驼岭、姚家寨、林家寨、东山17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辖田家、史家寨、敬家、龚家、柿园、小寺、侯家、骆驼岭、肖南、肖北、肖西、孙南、孙北、姚寨、林寨、东山16个行政村;下设85个村小组。
截至2014年10月,史家寨镇下辖16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田家村。
史家寨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南部,东、南与汤峪镇相连,西与长安区引镇街道、杨庄街道相接,北与长安区鸣犊街道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千米,总面积30.4平方千米。距县城26千米。
史家寨镇地处秦岭北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500—2800米。
史家寨镇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年平均19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3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68.2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
史家寨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库峪河,境内流长11千米。
史家寨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花岗岩,储量为1100吨,可开采矿700吨。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辖区总人口2203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76人,城镇化率11.7%。另有流动人口1200人。总人口中,男性11147人,占50.6%;女性10878人,占49.4%;14岁以下3019人,占13.7%;15—64岁17048人,占77.4%;65岁以上1961人,占8.9%。总人口以汉族为主。2011年,史家寨镇人口出生率8.38‰,人口死亡率6.53‰,人口自然增长率1.8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24.7人。
财税收支
2011年,史家寨镇财政总收入526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28元。
人民生活
2011年,史家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2011年,史家寨镇耕地面积2.5万亩,人均1.1亩,林地面积6000亩。2011年,史家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0%。
种植业
史家寨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1年,史家寨镇粮食生产16500吨,人均750千克。其中小麦8250吨,玉米7095吨,大豆260吨。史家寨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等。2011年,史家寨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660亩,产量165吨。
林业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累计造林2200亩,其中经济林1304亩,林木覆盖率45%。2011年,史家寨镇水果种植面积200亩,产量300吨,主要品种有板栗、核桃、柿子等。
畜牧业
史家寨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为主。2011年,史家寨镇生猪饲养量0.3万头,年末存栏0.14万头;羊饲养量0.14万只,年末存栏0.08万只;牛饲养量1080头,年末存栏980头。2011年,史家寨镇畜牧业总产值69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5%。
生产条件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大型农业机械20台。
国内贸易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商业网点127个,从业人员183人。2011年,史家寨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3亿元。
邮电通信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千米,乡村通邮率100%。业务收入15万元。电信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6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12.5%;移动电话用户12000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54%;互联网端口总数600个,已占用端口总数200个,宽带接入用户3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30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信合、邮政储蓄银行2家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人均储蓄4900元。
2011年,史家寨镇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20千米。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道路总长度1千米,人均拥有道路长度0.39米。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25人,专职教师12人;小学11所,在校生1530人,专任教师10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00人,专任教师7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史家寨镇教育经费760万元。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文化艺术团体2个,成员70人;文化专业户4个,文化中心1个,文化从业人员3人。1958年歼通有线广播,以后逐步发展为无线广播、电视2011年,史家寨镇广播电视用户25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5户,卫星村村通接收锅2535户,电视综合覆盖率50%。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村医疗站14个,卫生院1个;病床30张,其中公办卫生机构床位30张,固定资产总值16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5人。
2011年,史家寨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250人,参合率96.5%。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75户,人数906人,支出97.84万元,月人均90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人,支出39780元;农村医疗救助23人次,支出3.78元;农村临时救济430人次,支出6万余元。
2011年,史家寨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56人,倒塌房屋80间,直接经济损失280万元。
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有自来水厂1个,铺设干线水管1千米,生产能力2350吨/口,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1千米。截至2011年末,史家寨镇拥有1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1台。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1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2%,供电可靠率99.7%。
史家寨镇因境域在终南山之北,北魏时,曾从蓝田县划出归山北县管辖,后又划归蓝田,素有蓝田“戏剧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唐时即有佛教雅乐蓝田水会音乐在当地广为流传。至晚清时已形成三大水会音乐流派,有史家寨乡田家村、普化镇楸树庙、全岭村等。
1、史家寨肖坡戏楼&肖家坡村民俗社火
该村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无论是戏剧、社火、书画、杂艺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素以“文化村”著称。推陈出新,古今传承。特别是该村的社火,不仅引领全县,在周边区县乃至城南一带都负有盛名。
该村被称为“西安城南第一村” ,自古多出戏曲演员,故化妆精致。社火规模再大,也由本村力量完成,绝不借人,不借道具,不借服饰头帽,肖家坡村装芯子是绝不让外人参与。本村一直有化妆、打制芯子、制作纸扎、制作戏服头帽的匠人,懂戏通史之人居多。
肖坡戏楼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初三日,已近200年历史,解放前后,规模宏伟,在关中久负盛名。1956年蓝田县民光剧团成立时,就是以肖家坡戏班作为基础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肖家坡的社火源于隋、唐、鼎盛于清末和民国,一千多年来,“背芯子”作为民间社火的主要内容代代流传,不断改进,日臻完善,清同治六年到清光绪十六年(1867—1890年)之间极为兴盛。肖家坡村社火已被陕西省和西安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真武庙
位于八里塬上的真武庙,殿宇宏伟是历史上著名的宗教道观。据历史记载,真武庙原名宝峰寺,建于隋朝时期,占地十八亩,其中城墙占三亩,庙内面积十五亩,四方城,由南北二门。在南北二门的城门洞上建有三间两层楼房,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城墙十米多高,基部七米,顶部三米,全部用土垒成。据记载,建寺时南门外有一长流水,自地下冒出,经过南门前,流入阴沟,入库峪河,犹如环寺之龙(该水现已不存在)。
真武庙与长安兴教寺、八仙庵为同一时期的宗教场所,后改为真武庙。每年古历3月18日、7月15日、10月15日是传统庙会,规模宏大。同时这种庙会除宗教文化活动外,也成为群众沟通有无,物资交流的一种形式。
3.苟家滩
秦时古狗家堡,又名狗枷川,又称苟家川和苟家滩(《水经注》,宋《长安志》有载)。风凉原与库峪河之间地带。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敬家村,龚家村附近一带。在当地民间留传着古苟家滩大战的故事;话说五代时大将史彦超(民间演说为;史建瑭)曾驻兵于风凉原南坡史家寨(故址今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史家寨村),与少陵原畔高行周驻兵处(故址今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高家寨子村)隔库峪河相望。人们传说高行周,史建瑭两员大将在古苟家滩上演义了一场五代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五龙二虎会彦章”。 在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乡敬家村村口,立有一碑大书“苟家滩”,其碑首有小字藏头诗一首曰:
王子当年去求仙,
燕(彦)子飞过九重山。
张(章)牙舞爪难沾爪,
死马临阵不回槽。
其每句第一字谐音加上碑文大字为;“王彦章死苟家滩”。惜其碑后来不知所终。王彦章的墓丘(长安区魏寨乡蚕姑沟村原顶端)20世纪中期已削为平地了,故址仍有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