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庄子村

更新时间:2023-08-16 22:59

史庄子村属于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下辖史庄子、邵庄子、邵台、高庄子四个自然村,位于镇域东北部,半城子水库上游,距城区75公里。全村共有130户、325人,村域总面积5.51平方公里。

基本概况

史庄子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村共有130户、325人,村域总面积5.51平方公里。近两年,史庄子村荒山造林500亩,绿化植树21000株,主要包括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三大类。村里主导产业以林果业为主,现有板栗、梨、核桃、杏等果树650亩、43000株,年产干鲜果品30吨。2009年,人均收入9000余元。

为进一步打造优美环境,史庄子村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硬化街道14000平方米,铺设管线1500米,实现安全饮用水集中供应,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修建健身公园两处;垒砌花墙2500米,规范了街道的环境;修建排洪渠1500米;对全村进行无害化改厕;拆违拆旧50户、1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21个。2008年和2009年获北京市文明村称号。

旅游景点

史庄子村坐落在不老湖畔,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使整个村庄更富有灵气。

不老湖风景区是以半城子水库为基础开发建设的,总库容1138万立方米,是我区三座中型水库之一。

说起不老湖的得名还有一层深意,主要原因是湖底均由麦饭石铺成,麦饭石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对胃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长期饮用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湖以”不老“为名,其用意正在于此。

旅游特色

夏秋时节,荡舟不老湖,但见湖域四周山势起伏,疏影横斜,波光潋滟如一幅绝好的水墨画,一丘一壑莫不浑然天成,交相辉映,满山绿荫,树影婆娑。水质十分清澈,游来游去的小鱼清晰可见。

每年来此游玩、垂钓的人很多,但来的人多了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游人来了没地方吃住,因此,史庄子村借助这里生态环境的优越,开始对村里进行打造,发展民俗旅游业。

去年6月份,村里在不老湖畔建起了13户民俗户,房子全部由北京市建委统一设计,每户面积为136平方米,分为四室、一厅、一个卫生间还有两间储藏室。2011年史庄子村列为密云区民俗旅游示范村,预计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可大大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

说起不老湖的得名还有一层深意,主要原因是湖底均由麦饭石铺成,麦饭石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对胃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长期饮用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旅游介绍

在烟波浩渺的密云区半城子水库北岸,有一座依山傍水、宁静而有灵气的小山村--史庄子村。

当您厌倦了都市的高楼大厦,不妨到史庄子民俗村小住两日,体验山中小村的慢生活。

远远望去,在苍松蓊郁的山林间,整齐划一的欧式红顶房屋最是醒目。

走进村里,红瓦黄墙的欧式别墅新居,院子里一垄垄青菜、一排排黄瓜架。整洁的街道、黑色的铁艺栅栏、干净的房间以及现代化的卫浴设施,有别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农家院。

村庄周围有万亩油松次生林,漫步松林中,树叶随风摇曳,听阵阵松涛声,令人荡气回肠。在林间搭一顶帐篷,或是席地而坐,深吸一口气,于葱翠之中感受空气清新。

村子南面就是不老湖,它是以半城子水库为基础开发建设的,总库容1138万立方米,是密云区三座中型水库之一。夏秋时节,荡舟不老湖,但见湖域四周山势起伏,疏影横斜,波光潋滟,如一幅绝好的水墨画,一丘一壑莫不浑然天成,交相辉映,满山绿荫,树影婆娑。水质十分清澈,游来游去的小鱼清晰可见。

说起不老湖的得名还有一层深意,因为湖底均由麦饭石铺成,麦饭石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对胃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长期饮用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村子东边有一条叫做“闪色岭”的山岭,从东北面向西南方向斜插过来,把一条从北往南流的牤牛河拦腰扭向西南方,到了险峻陡峭的“三棱山”山口才放开。人们传说,这是秦始皇使用“赶山鞭”赶来的,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到此,发现牤牛河流经到这里就形成一连几个S形的河湾,等于一条巨龙在积蓄力量,于是从牤牛河下游赶来了这座闪色岭,断了这里的龙脉。到了明朝初年,刘伯温来到了这个地方,他看到老百姓为了修建长城,背着沉重的砖石,在闪色岭上爬上爬下,非常不忍,于是在岭上栽下一株松树,取名“罗汉松”,并对这棵树说:“只许长大、不许长高”。

只见这棵松树,很快就长到几个人那么粗、一丈多高,可是再也不往高长了,而是把几条一人多粗的枝条伸向四周,如同一张大伞,供过往的老百姓乘凉。听了这样的传说,您是不是很想来看看这个小山村呢?

史庄子村,不仅有灵秀的景致、清新的空气,还有淳朴的乡风和热情好客的主人。住农家院,吃一顿可口的农家饭,漫步山野间,体验如画美景。傍晚时分,坐在农家院里的藤椅上,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田园美景,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惬意。

民间传说

三棱山的传说

史庄子村东部有一座巍峨起伏的山,当地村民称它为三棱山,而且刘伯温与这山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明永乐元年,朱棣皇帝采纳了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迁都北京。至此,明政府在北京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北京新城。到了明永乐十年,当北京紫禁城建造到一半时,朱棣派军师刘伯温率小部兵马北巡边防。在途经密云时,他们将营帐扎在了今史庄子村。安营扎寨后,刘伯温与将士们一起来到史庄子村的三棱山脚下。到达此地后,刘伯温环视着四周的山脉,忽然间,发现眼前的这座山脊梁突起,有棱有角古怪奇特,与其它山相比确有不同之处。他凝视着这座山,越看越神奇,便对部下说:“这个村一定是人杰地灵、卧虎藏龙的风水宝地,将来很可能出现真龙现世的兆头。”当晚他回到营帐,思索良久后决心要破了这道风水,以确保新建北京城及朝廷之安宁。

第二天,刘伯温派部下大将率数名将士,骑马提刀爬上了三棱山。到达山顶后,大将用战刀对着三棱山的小山头连劈了三下,只见火星四溅,闪出了几道寒光,吓得这名大将连滚带爬溜下山去。待他回头一看,原来这三棱山的山头,竟然是整座三棱山的“帽子”。

这名大将率兵马慌忙回到营帐后,急忙将此事禀告了刘伯温。刘伯温听罢深思后对大将说;“明日,你再率小部兵马迅速斩断其龙脉。”等第二天到达山上时,将士命令士兵在三棱山脊梁上连挖三道十丈的沟,以达破风水之目的。但因整座山头始终被“帽子”掩盖着,所以,刘伯温派兵破风水一事也未能如愿。至今,在史庄子村仍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三山不露头,必然出王侯”。

闪色岭上“罗汉松”的传说

史庄子村东有一条叫做“闪色岭”的山岭,从东北面向西南方向斜插过来,把一条从北往南流的牤牛河拦腰扭扭向西南方,到了险峻陡峭的“三棱山”山口才放开,牤牛河拐了一个大大的“胳膊肘子弯”,向东北逃去,过了半城子村,才又回到向南奔流的方向。

人们传说,以前这里并没有这条闪色岭,是秦始皇使用“赶山鞭”赶来的。因为在灭掉六国之后,秦始皇派丞相李斯到各国查看会出现帝王的“龙脉”,然后用赶山鞭赶来一座或者几座大山,把龙脉风水人为地破坏掉,好保住自己家“流传万世”的帝王之位。这条牤牛河从滦平县流过来,水势湍急,如果没有闪色岭的阻挡,在这里就形成一连几个“S”型的河湾,等于一条巨龙在积蓄力量。而南岸的“李家坟后沟”、“三棱山”等处山势,又很是险峻,仿佛是插在兵器架上的刀枪剑戟,尖锐的锋刃指向天空,那不就是给造反准备的兵器库吗?李斯当然非常明白这样地势的重要性,就奏请秦始皇使用赶山鞭,从牤牛河下游赶来了这座闪色岭,使牤牛河在这里猛的拐了一个弯,逼着这条河流到到山峰陡峭的“三棱山”山口,再往下游流。

锋利的兵刃降伏了牤牛河,却给当地人民的出行造成了很大困难。沿着牤牛河来回走的人们,不得不在闪色岭上踩出一条羊肠小路,即使从这里爬山,也比沿着河谷走要近六七里地。

到了明朝初年,刘伯温给定都南京的朱元璋看全国风水的时候,同样来到了闪色岭这个地方,他虽然是朱元璋的军师,但是他早年就在民间,很明白老百姓的疾苦,看到老百姓为了修建长城,背着沉重的砖石,在闪色岭上爬上爬下,非常不忍。于是随手在岭上栽下一株松树,取名“罗汉松”,刘伯温对这棵树说:“只许长大、不许长高”。只见这棵松树,很快就长到几个人那么粗、一丈多高,可是再也不往搞长了,而是把几条一人多粗的枝条伸向四周,就如同一张大伞,盖住了一亩地大小的一块山岗,给过往的老百姓撑起了一个大伞,让人们休息乘凉。

1974年,密云区人民政府修建半城子水库时,把这座给老百姓带来许多麻烦的闪色岭凿开了一条隧道,群众彻底告别了爬闪色岭的历史,以后,政府又铺设了沥青柏油马路,方便了当地的交通。

如今,这棵罗汉松还挺立在闪色岭上,生命力依然很旺盛,在它周围出生的小松树,一棵棵都挺直了身子直指蓝天,远远高过了这棵罗汉松,但是罗汉松就是保持着当年的本色,不管有没有老百姓来乘凉,还是撑着那把大伞。

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24日,入选2021年度“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拟保留公示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