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

更新时间:2024-10-10 11:48

年例,是古老传统贺岁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年代地方场合又称为岭南节、南越节、越节、俚节。

简介

年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年例盛行于粤西鉴江、罗江流域及雷州半岛一带,以茂名、湛江为主。年例从农历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年例日主要集中在新春期间。一般年例日期是一天,有的一至三天。有的地方在农历三月份以后也有年例,称作“返秋(翻秋)年例”。传统年例活动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

年例文化是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为主体,以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而成。年例分布很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海南省叫军坡节(公期),在广西贺州市叫惯节(会期),在广西崇左市和越南北部地区叫侬垌节,在湖南、贵州的侗族地区叫月也,只有在岭南的粤西地区才叫做年例。

民俗文化

年例主要盛行于高州化州电白茂南吴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头麻章、雷州、徐闻,以及广西北流一带。年例核心是敬神、游神、摆盅台(做醮亦称摆醮),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客,而开展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做年例”传统上包括“摆盅”、“游神”、“烧炮”三部分,“烧炮”仪式又融合在“摆盅”“游神”之中。“摆盅”也叫“更醮”,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男女老少臂挎肩挑,将供品集中到村中空地上,摆上供桌,待游神队伍到此停留拜祭。“游神”是各村将奉祀神祗巡游全境,以保境安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部分乡村游神时还有傩舞等随行。不同村的巡游队伍碰到一起,村民会抬着神祗赛跑,谓之“押舟”,胜者更有光彩。如年例连做三天,会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多做“摆盅”、“游神”;“正年例”多宴请亲朋好友,叫“吃年例”,谁家客人越多,主人越有光彩;“年例尾”要将巡游全境后的神祗送回庙中,部分村落也有烧纸船的习俗,寓意将附近的妖魔鬼怪烧掉并随船送走,人们来年免受滋扰。“看年例”即是人们睇大戏、赏表演,人神同乐。

传统年例活动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体指敬神、摆盅、打醮、祭拜、挂花灯、游神、放鞭炮等环节,大都以祭祀活动为主。还有舞狮、舞龙、舞春牛、八音、粤剧(“做大戏”)、木偶戏(“鬼仔戏”)、歌舞、杂剧、宴席等活动。除传统项目表演,现代歌舞杂技的引入,让年例不再局限在传统祭祀,从最初娱神祭祀,发展为融交际和文娱于一体的文化盛会,所谓“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年例文化多种多样,有游花灯,跑岸船,舞狮,火把节,驱妖魔等多种形式。粤西地区的农村,从农历年初二开始,每一条村都有固定的农历日期作为年例日,各村有不同日期,也有不同村庄的年例节是在同一日。大多数的年例举行范围是以社庙、土地庙、祠堂为中心,一条村或者数条村庄一起举行。年例一般是一条村一天,少数两天,个别村会有三天时间做年例。年例有大年例和小年例之分,大年例,每个村都有,集中在农历正月、二月份,来的客人最多传统习俗项目最丰富气氛最热闹;小年例被称为“翻秋”年例,只有部分村庄会有,一般是在秋收之后举行,也有“翻秋年例”是在三四月份举行。

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乡土归属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民俗。年例,有请神、游神等相关的民俗活动。各家各户在正年例都办最好的酒席来宴请乡邻。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吃饭。客人越多越好,说明主人家越发达兴旺。吃完年例再睇年例。年例头组织各种民俗表演和文体活动。年例尾要放铳送神回庙,烧纸船,关庙门。表示一年一度的年例圆满结束。

茂名年例,保留了粤西地区及周边以汉民族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文化,是研究当地人世界观和生活情状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宝贵的岭南文化遗产。虽有认为年例文化与冼夫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在粤西茂名、湛江及附近广西北流市等地区,无论是否有冼夫人信仰的地方,都做年例。“拜潘仙”信俗,也为年例注入古老的道教元素。在年例祭祀、游神活动中,总会出现头戴道观、手拿拂尘的道士。这些潘茂名的徒子徒孙们,在千年年例盛宴从不缺席。

年例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习俗表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2016年举办了首届粤西年例文化节,湛茂阳及周边地区10多万群众踊跃参与,蔚为壮观。

习俗流程

前期准备

年例的主办中心一般都是在庙宇或社稷、宗祠,由自然村或宗族组织,也有地方相关部门组织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灯头(贺丁灯那一家的男户主)、年例头、乡老、或者村长出面组织,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以前或现今的部分村庄按男丁人数收钱),俗称“人口钱”。

任何活动都需要经费,年例也不例外,也要收钱。收到钱之后,按照村中传统的习俗项目或者村民新的需求去安排人手和联系表演人员,比如联系醒狮队、道公佬、戏班等等。

在传统习俗中,灯头(贺丁灯那一家的男户主)必定就是年例头(村中年例庆祝活动主事之人,通常情况有好多个),但是有一些村子人口较少使之灯头少甚至当年没有灯头,为了让年例顺利的举行,将年例头从灯头中拆分出来,采用抽签分派的方式决定,灯头只管贺丁灯;逐渐地,衍生出有的村子做年例以年例头为主,有的村子做年例以灯头为主。

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庄子做年例,大部分村庄年例只有一天,只有少部分村庄年例会维持两三天。

年例流程分为起年例请神、正年例游神摆盅台、年例尾押舟烧纸船送鬼。

起年例

年例当日的早晨,等待村民在社庙、土地庙、祠堂拜神过后(也有的村庄省略这一步),由村中的年例头或者灯头、乡老、村长、道公佬(或庙祝)一起到庙中,举行各种具有迷信色彩的请神仪式后,将神像抬出,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神轿之内,谓之请神。请神,就是年例活动的开始,叫做起年例。

年例时,粤西地区的神或者菩萨是同一含义,但有别于佛教的菩萨、道教的神。此时的神一般是指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包括当地的土地神、历史名人、被封为圣或仙的村民祖先等等;也包括道佛两教的神、仙、佛、菩萨在内的统称。

社庙、土地庙、祠堂里的神像,有泥身、木身或金身,游神时,神像会被抬出庙,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轿内。也有部分村庄游神时的菩萨是活人菩萨,俗称“降神”或者“降僮”,在茂名地区降神后的活人菩萨会被穿银针,在湛江地区降神后的活人菩萨会被穿令箭。

正年例

游神,又称“菩萨游春”、“游老爷”“游菩萨”等。游神即是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游神与摆盅台,是年例活动的核心项目,是各村民众祭祀、祈福的最重要内容。

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粤剧、放烟花、飘色、上刀山、下火海、穿刺床等等。每个地方的游神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游神开始时间,各村根据村庄的户数规模而定。游神的队伍,是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确定。

游神时,十分热闹:放云铳云炮的、抬神轿的、敲锣打鼓的、吹嘀嗒(也称唢呐)的、扛旗扛灯笼打大伞的、抬祭器和纸船、后面还跟着道公佬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贩,一起出游。夜晚的时候,有的村子,还会有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这样一支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游行,煞是壮观。

游神的队伍最前面是彩旗队,旌旗招展;然后是醒狮队和锣鼓班,敲锣、打鼓、吹嘀嗒(也称唢呐),其后是被数人抬着的神像,以及长长的队伍。如果神像众多(比如吴川梅菉头就有94尊神像)、村庄很大,队伍就会很庞大,上千米不是问题,菩萨就要从早到晚不停地巡游,道公佬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符咒语,把鬼魅收到一条纸船上,也叫“封船”。

传统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祭祀、祈福,各种民俗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游神队伍到达各个村庄之前,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桌上摆上三茶五酒、阉鸡猪肉鱼(三牲)、糖果等祭品,准备供奉神明。

摆盅台:桌子和桌子上的贡品合称为“盅台”;从游神队伍到达盅台地点开始直至送神离去这段时间内,村民拜神祈福一系列过程称为摆盅(也称拜盅,有的地方亦叫摆醮)。队伍到达摆盅台地点后,放烟花烧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醒狮队会在盅台前舞狮,道公佬在神像前盅台边打醮,村民在神像前的香炉上香之后会到盅台前拜神向神祈祷。期间还有醒狮队的武术表演和醒狮队采青。

盅台上的三牲必有阉鸡,当盅台数量非常之多时,会出现百鸡拜神的盛况,谓之百鸡宴。“百鸡宴”,即是每家每户宰杀一只大阉鸡,煮熟的胖鼓鼓、金油油的鸡整齐集中摆在盅台上敬神,鸡头都朝向同一个方向等待神的恩赐,数十乃至数百张桌子上都有阉鸡,摆放方式整齐划一,场面蔚为壮观。

年例尾

游神结束,在神像回庙之前,需要押舟烧纸船送鬼(有些村没有纸船这项的就直接送神归庙),谓之年例尾。所谓“押舟”,就是做年例的道公佬(或庙祝)先用竹扎做一条长约2米的纸船,由两个人扛着,收集村民投放到船里的如头毛、鸡毛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被称为邪魔恶煞),最后由菩萨“押”到某些地方烧掉。寓意合境平安。这便意味着这一年这里的人们将不会受鬼怪妖孽的骚扰。然后送神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该习俗目的是寄寓驱邪避恶、保佑平安的集体活动,依照传统,每年元宵节各村都会村举办押舟活动。

年例宴客

年例宴客就是所谓的食年例,这是粤西人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亲朋好友,是年例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年例宴客,是一种人文情怀,丰俭由人,旨在增强当地人的乡土归属感、增进亲朋乡里之间情感交流。在年例期,是吃货的天堂,因宴席的菜式的丰盛,还导致一些人“每逢年例胖十斤”。由于各村的年例像击鼓传花一样轮流举行,或者同一天有好几个村庄,那些朋友比较多的人,出现年例期一连几天都是在朋友家吃年例根本不回家的情况。

年例菜以粤菜为主,糅合了粤西土著与中原的风味,有海派的、高凉的、广府的、雷州的味道。茂名籺、年例鸡、三丝炒米粉、香芋扣肉、荔枝脆皮烧鹅、深薯萝卜糕、化州香油鸡……这里有粤西美食小吃,有广东传统名菜,有茂名十大名菜、湛江风味菜肴。

一般家庭,在宴席间,基本上都会有白切鸡扣肉、清蒸鱼或者红烧鱼等常见菜式。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很多家庭的宴席上,除了传统的炸子鸡、鱼丸、腰卷、八宝饭、五香扣肉等菜式外,还有大虾、水鱼、海参、鲍鱼、鱼翅汤等名贵菜式。另外,酒水也不乏名贵洋酒。

而那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家庭特别是土豪家庭,年例上,每席都有十几二十道菜式。吃的不再仅仅是鸡、鸭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还有说不出名字的山珍海味,各种地方的特色小菜,热炸的、凉拌的、酸酸的、辣辣的……等等应有尽有。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富裕起来的民众甚至从宾馆酒家请来厨师和服务员,做出来的菜肴具有星级水平,比城里人还时尚。不少外地来吃年例的朋友都说,年例是一场美食饕餮盛宴。

风俗记载

年例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作品,盛行于明清。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明清时期年例活动受到官府重视,形成一定的规模。明代《高州府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湛江地区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在农耕社会,农为百业之本,全国各地都进行的立春祭祀仪式,以示对农业重视。明朝时,粤西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聚集乡民,设桌上供。

有旧县志:“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由于聚集各乡民庆典,与元宵、年例重合,百姓索性张灯结彩,舞春牛、舞狮子、游神、驱鬼、飘色、鼓乐歌讴达旦,形成一种集元宵、春祭一身的年例,清朝更是发展到高峰期。年例因其与众不同的风俗,导致粤西各县纷纷记载,成了朝廷对地方风俗参考的重要依据。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

光绪信宜县志。卷一舆地志十风俗:“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光绪茂名县志。卷一 舆地志第一风俗:“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道光电白县志。卷四舆地一疆域.风俗: “元旦恭贺,曰拜年。家设糕果祭神,曰供养。或悬先像,设糕果礼拜。是日,不杀牲,多素食,三日内不市。各乡行春傩礼演戏,曰做年例。”光绪重修电白县志卷三 舆地三风俗记载内容与上相同。

光绪高州府志。卷六舆地六风俗: “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民间多建平安醮,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次祷祀,掷珓悬朱符而去。神号康王,不知所出。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帜,朱蓝其面,衣偏裘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参岭南杂记、道光志、电白志。”

粤西各县对年例的记载,为年例历史留下了佐证。

年例起源

黄雄杰认为:有观点认为茂名年例一是源于远古粤西地区俚人的迎神驱鬼活动,现代学者刘岚和姚雪兰等人也大都持这种观点;二是源于对冼夫人的信仰;三是源于粤西地区开春时节多种节庆活动的综合衍化,由元宵节、庙会、社祭、地方祖先纪念日等节日合并举办、综合衍生而来;四是源于宗亲聚会;五是源于“姊妹看”习俗。综合各方面观点和对史料进行考证,年例最初应起源于“迎神驱鬼”。

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年例文化源远流长,有历史,乏记载。经过近两千年变迁,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将”、徐闻“罗卜戏”、吴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傩的魅力。年例最初是祭祀仪式,是扩大的元宵节、春节、庙会,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年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重视祭祀仪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心文化”精神,弘扬国家统一、和谐团结的主旋律。

年例与诸神信仰有关。在各种神像的顶礼膜拜之中,不难发现村镇神祇信仰的复合性。年例也与祖宗崇拜有关。在某些信俗的朝拜仪式中,具有明显的家祭和宗族祭祀色彩。在茂名、湛江的城乡,许多祠堂、公庙供奉着祖宗牌位及香炉。大多数平民百姓历经岁月洗劫,家族的族谱失落,只有一种模糊的祖宗心理,只有敬些香烛权当慎终追远。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节(民间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北方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其习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相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它是上元节、庙会、粤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一说:年例由上古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古代民间有庆贺古收及季行宗庙之祭的习俗。如《礼记·王制》:“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粤西年例习俗甚多,自古流传下来的祭祀神灵、祖先文化经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祭灶、燃灶火、游庙神、上刀山、过火海、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田旗、送吉贴、出花灯等一系列习俗,这种习俗也成为当时一种村庆文娱活动。年例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

追溯广西北流市的“年例”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史料,“年例”最初是由粤西地区兴起传入的,源于明代,到清代时已在北流南部十分流行。和粤西人文相通、语言相同的北流,尤其是南部的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镇,每年都会举办“年例”,但各地举办时间不同,如石窝镇是农历正月十一、六靖镇是农历正月十五、大伦镇是农历正月十六、清湾镇是农历正月十七、平政镇是农历二月初一、白马镇是农历二月初二,全部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至二月。一般一个村庄举办一天,少数村庄举办两三天,也有附近数个村庄的“年例”都在同一日的。

文化活动

综述

在文革时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会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动,曾被下令停止。但随着动乱的过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粤西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可以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民的狂欢节,是庆祝新一年的来临、联络感情的节日。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跳花棚飘色舞春牛舞龙舞狮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睇大戏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而做年例,多数是为庆祝生活水平的提高,祝福好日子长久,显示城乡的喜庆与社会的和谐。“年例”期间,广东、广西有近百个粤剧团活跃于粤西地区各村庄演出。此外,当地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化州的“跳花棚”,高州的木偶戏等都齐齐出动,轮流在各镇表演。

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鬼戏”“鸡戏”,是粤西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新编的《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这节如此记载:“茂名地区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俗称“鬼仔戏”,传说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茂名、信宜、电白等地。”由此可见,木偶戏在茂名地区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贺丁灯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三盏花灯(忌双数),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叫“籺”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化州市杨梅镇米西村旧时开灯,后来因某事不开灯贺灯,开始做籺分宗亲、房亲和村民亲戚)。而还必须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有的是在其它时候,如土地公诞前后),宴请亲朋戚友。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以上事情。所以这种习俗凸显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十分严重。

飘色

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如今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跳花棚

“跳花棚”,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每到“跳花棚”表演日子,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扶老携幼前来争睹为快,盛况空前,成为粤西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跳花棚”用竹子稻草在田头村边搭起草棚,挂上大红灯笼及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饰以“七十二贤”及各种花草。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台本,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锄田等十八场,大多以农事耕作、男女爱情、生活情趣为主题,祈求来年生活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八音

参见主词条:八音

八音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嘀嗒)、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

花龙船

花龙船多见于高州地区的年例。高州年例出现的花龙船有两种,无花的和有花的,无花的就是只是色彩花(或者花是固定的纯点缀的),有花的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插有可以拿走的假胶花(有特殊寓意),有花的花龙船也可以叫“花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